韩王安犯法了吗?
若以韩非心中的法度,是的,无论是火雨玛瑙案中查出的韩王安当初继位韩王之前的所作所为,还是韩王安事后软禁韩非,无疑是以私害法。
但韩王安不会受到制裁,因为韩国的法管不到韩王,可以说韩王这么做影响不好,但没有任何人能够用韩法来审判韩王,哪怕那个人是司寇,因为韩法是韩王定的。
这是韩非一直在回避的问题,他改变了这么多,却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韩王才是韩国的最强者,他所做的一切在韩王的否定下什么都不是。
而改变这一点的方法,韩非心知肚明,但那是犯法的。
“那……道德呢?”
韩非如同呻吟般问出了这个问题。
瞧瞧,韩非这个法家大能被逼得都开始谈道德了。
“道德,是每个人约束自己的底线,但可惜的是,每个人的底线是不同的。”
乔松看着仿佛只剩下一具躯壳的韩非道:
“我不否认道德的积极作用,但道德、人心这些东西,是不可捉摸且难以量化的,之前谈法我问了九公子一个问题,那么如今谈道德,我就再问一个好了——”
“马受惊而乘驰于道,难以控制速度,但可以控制方向,左侧有五人,右侧有一人,二者择一,九公子会如何选呢?”
面对第二个问题,韩非依旧难以给出回答。
人命的价值能否单纯以数字量化,从利的角度自然是舍一而取五,可从义的角度却并非如此,类比之下便是杨朱之说,岂可为救五人便舍一人?
至于开辟第三个选择这种文字游戏,或许能胡搅蛮缠一番,但难以解决这个问题背后的现实问题。
乔松也并不是要韩非的回答,继续道:
“九公子不用急着回答,不妨再想一想,如果左侧是五名目不识丁的农夫,右侧是学识渊博的青年才俊……便以张良为例吧,九公子又会如何选择?”
以对韩国的益处,张良远胜五名农夫,但还是那个问题,人命的价值是否可以量化,与人所能创造的价值一起放在秤上计较?
利与义,如何抉择?
“更进一步……若那一人变为三人,其中一人是九公子自己,又如何选择?”
如果只有韩非一人,那韩非大可舍生取义,但再加上两人,韩非能否为自身之义,连带着他人之生一起舍去?
“那先生呢?”
韩非看向乔松,
“先生会选择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