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人,在宣武年间可是天子近臣,是宣武帝最信任的臣子。
苏老将军苏维就是当年和慧临皇太子一同前往边关的大将,也是他将慧临皇太子的遗体带回了上京。
崔掌院与苏崇亮道:“臣立即着人去家中请父亲前来。”
崔老年岁已高,无法行走,是被人抬过来的。苏维可能因为长年习武的原因吧,比崔老的情况好一些,是自己拄着拐,一步一晃的走来的。
俩人都趴在了“宣武永昌”这个印章上面,仔仔细细,反反复复瞧了一会,苏维道:“是宣武陛下的……老夫敢保证。”
他曾经陪着慧临皇太子出发的前一晚,宣武帝就给他秘密传了一封信,让他尽心辅佐太子但不要放纵太子。大宋需要的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储君,而不是一个骄生惯养的太子。
他明白宣武帝的打算,在边关的三年全力辅佐、教导慧临皇太子。
慧临皇太子意外离世,宣武帝没有责怪他,但他没法原谅自己。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后悔,为什么当初不跟在慧临皇太子的身边,他们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了,为什么还要磨炼他,让他独自去处理呢。
如今这封圣旨上的“宣武永昌”与当初一模一样,令他熟悉。
崔老躺在那里,缓缓点头。虽无法言语,但也很清楚的表达了他的意思。
这的确是宣武陛下的圣旨。
“这字……不太像啊。老夫敢问一句,这是谁所写?”
这不废话吗?宣武帝驾崩的时候昌平帝都还没出生,他又怎么知道他有个曾孙子叫宋长凌?
惜花道:“太后崩逝前病重已无法起身,故让昭和郡主代笔。”
这其实也不算撒谎,太后将诏书交给沈怀玉前就已经思量好了,这诏书上无论出现什么样内容皆为她意。
惜花这样说,也是能为沈怀玉日后省去许多麻烦。
宣武帝给的太后这份另立新君的圣旨,那这份圣旨上的内容也就代表了宣武帝的意思。
那方才宋长凌说的那番话,岂不是不作数了?
礼部尚书小心敬慎道:“那摄政王的登基大典……”
说着说着,就被宋长凌的眼神吓得憋了回去。
这朝上的,少活三年。
“宣武陛下废黜的是先帝的帝位,册立本王为储。如今我大宋的帝王是先帝皇长子,本王的皇兄,本王现在也只是皇太弟。”宋长凌淡淡道:“诸位不要会错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