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意外的收获

孙策眼见尴尬着,连忙起身道:“走走走,出去逛逛了,这大好的时光可不能坐在房中。”

三个男孩走在前,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新出版的《大兴赋》,赵景行不愧是江南来的大才子,虽年岁才十七,文学造诣却是不错。点评起来新出版的几篇文章观点都挺老道。

夏儿都不禁走快一点跟上去听着,崔娇娇扯了扯夏儿手臂,“干嘛,走那么快,那个讨厌鬼夸夸其谈有啥好听的。”崔娇娇现在看赵景行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呵呵,他说的挺不错啊,快点走快点,他在说我的游记。”夏儿可没有崔娇娇的小心思。夏儿有的知识都是来自现代,其实古代的文章她学的不多,写文章的方式也大多是参照之前的十几册《大兴赋》,看看这赵景行可不就是马上点评出这个问题点。

夏儿跟了上去,正听到赵景行毒舌地点评其中一篇:“这篇我个人觉得不咋样,如同凑字数的,读一次还觉得尚可,可经不起推敲。文章好像完全套用了第一册中林世子的一篇文章的模式。再读几次感觉更强烈,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唯一可圈可点的便是最后这友人的诗篇。用词恰到好处,朴实而富有意境,引发了内心深处的共鸣。”

小主,

“说得好。赵公子!”夏儿不禁默默得贴到了杨泽身后听他们聊天。

这篇当时刚开始模仿大兴赋写的,从第一册挑的林玉堂的几篇名篇参考,可以说是边写边参考,边写边偷,按照祖父之前套路写的。后面的越写越顺手才慢慢挣脱了这套用模式的方法。

孙策道:“赵兄这点评实在狠,我看觉得挺好的。”

赵景行却道:“文章内容好,然而其中很多段的用词用句已在第一册中用过,虽稍有小修改,但立意完全一致。如果你有仔细读过第一册的《大兴赋》便知道,虽写的地方不一样,乍一看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但仔细一看却是旧瓶盛新酒。”

这句点评可真是一下戳中夏儿的内心,天,真的有人一眼看穿。

“赵兄眼光甚是毒辣。”杨泽忍不住开口,他作为一路看着夏儿从不识字到写出第一篇游记的人,可以说除了春生,就是他最了解夏儿写下这些游记的背景。

“赵兄有所不知,此篇游记乃是我家夏儿前年在家乡刚识字刚读书时,根据小时候林世子给她讲过的故事写出的。她只会写大白话,手里也只有《大兴赋》第一册,参考着林世子以前写过的文章复制出来了。那会她也才学了几个月的字,你可以看看后面的几篇,她一直在摆脱林世子的影响,在找她自己的文章的风格了。”杨泽说起夏儿也是一脸的骄傲。

“这林小友是夏儿姑娘?”赵景行惊喜地转过头找夏儿。却见夏儿就贴站在杨泽后面。

林夏儿也让赵景行吓了一跳,“嗯嗯,是我,我就是那写得不咋样的林小友。”

“不知林姑娘就是林小友,景行失礼了。”赵景行赶紧向夏儿赔礼,夏儿乐呵呵道:“你说的对,没有问题,本来宋祭酒也说了这些问题,本来我想请哥哥改掉,但是宋祭酒却说,这才是最真正的林小友写的,从模仿自己的祖父开始,慢慢写出自己的风格,超越原来的风格。不辱祖先为我们铺下的路。”

赵景行不禁对夏儿刮目相看,他以为出版在《大兴赋》文章肯定来自大兴的文人才子们,才对文章格式多有刁难,觉得这样照搬第一册林世子的文章水平一般。

没想到这几篇却是夏儿所作,女儿家在这个时候读书便是不容易,更何况听杨泽说,她写这文章时才识字几个月,就能套用林世子文章模板,那这些文章水平就很高了,正如宋祭酒说的,找人改一下文章很容易,更难得是正视自己的问题,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提升。

“夏儿姑娘,文章虽还稚嫩,但游记中的诗篇往往是点睛之笔。最难得是知道姑娘身份再想想文章,其中景行不明白的为何这林小友一直在透过某人的角度看景看物,如今一看,竟皆是祖孙对话的真情实感,”赵景行激动得络绎不绝得夸赞,刚才还毒舌点评的那个风流才子此刻突然化身为迷弟。

崔娇娇皱着眉头看着赵景行,这家伙未免太讨好夏儿了,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吧?可惜崔娇娇对赵景行有意见,其他人却觉得他倒是真性情,一时间,几个小伙伴欢天喜地地聊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