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山行天火

照影曲 林遇泽 1629 字 15天前

香炭殜者,以鸡骨炭碾为末,加葵叶或葵花,再加少许糯米粥汤调和,最后以大小铁锤击成饼状,饼愈坚愈贵,可烧多日。若以红花楂代葵花叶,或用烂枣加石灰与炭来造,亦妙。

再论隔火砂片,则依烧香为取味,而非取烟之理。

烟若猛,香味亦散,香易熄。取味欲使香味幽远,经久不散者,必须用隔火。但不可以银钱、明瓦片隔火,此法过于俗套,且银钱、明瓦片过热则不能再隔火。

以玉片隔火虽妙,但远远赶不上京都烧破砂锅底隔火之法:将破砂锅底磨成片状,厚半分,焚香时用来隔火最妙。炭卮烧透后,放入炉中,将炉灰拨开,仅把炭卮埋半,不可立即以灰盖炭火。先焚烧生香,称为“发香”,其目的以炭卮焚香时,香不至很快燃尽。

香焚成火后,以筷埋炭卮,四面围起,上以灰遮盖,灰厚五分,然后依火之大小,往灰上加砂片,片上又放香。如此,香味便慢慢散发出来了。

但需切记,定要以筷在四面插几十小眼,以通火气,使火气四处流动,炭才不至熄灭。香味浓烈,便是火大,此时则需取出砂片,加灰再焚烧。香烧尽,余下炭块以瓦盒装起,再倒进火盆,则可熏焙衣被。

再论灵灰。炉灰需整天烧,方有灵效,若十日皆不用,灰便会润湿。如遇梅雨季节,灰太潮,火便需熄灭。此时,须先将另外的炭火放入炉中将灰烘一两次,方可将灰放至香炭卮上。如此,火在灰中方不至灭而久久燃烧。

论起匙箸,小勺和筷子唯有南都白铜制的方称得上美观实用。瓶要以吴郡新近造的短颈细孔瓶。其中,以插人筷时不会因力量不均而扑倒者最为实用。瓷制的瓶,如官窑、哥窑、定窑所产,数量虽多,然则皆不适合日常使用。

狻猊,金身以官粉涂遍,上盖黑墨。玉兔,以非常细的云母粉调胶涂遍,然后以墨盖上。二兽颜色皆黑,内分黄、白二色。每用一枚药剂,即将兽尾在灯火上烧烫,再放入香炉中,兽口便会吐出香烟来。金猊自尾部始先呈黄色,香烧完后形状便像金质之物。狻猊蹲在炉中,经过几个月依然完好如初,但若以手相触,便立即变为灰粉而消失了。玉兔表面呈银色,可供观赏。虽非大雅之物,亦值得久久品玩。填充在里头的香料好坏,任人选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人以香方选料,加榆面拌和作剂,搓成小指头般粗细的一段,长约八、九分,据兽腹大小情况而定,让香不露出炭外即可。

焚香之法还有金蟾吐焰、紫云捧圣、仙立云中等,大多不灵验。

论炒香,若以苏合油拌沉、速二香,以火稍炙即收起,趁热撒上冰片末,放入瓶中收集起来,则此香香气较一般香稍浓,然则失掉了沉、速二香的天然雅味,内行者皆不会选用这种制香法。

星回调香、制香手艺乃宫中一绝,如今得她传授,稚奴的调香手艺卓越非凡,深得皇帝喜爱、看重。如今,眼睁睁看着他沉浸于制香之中,神情平和悦然,毫无当日身居凤凰殿时的压抑,我甚是感到欣慰。

雪夜厅中焚烧着皇帝特赐的龙涎香气息,甚是浓重,酷似麝香而幽雅。

龙涎香其焰蓝,被熏染之物能保持持久的香气,以黑褐色、体松质韧、焚之有幽香者最佳。《香乘》记载:“欲辨龙涎香真伪,有投水法、口含法、热银簪法三种。投水法,投没水中,须臾,突起直浮水面;口含法,或取一钱口含之,微有腥气,经一宿细沫已咽余结胶舌上。取出就淖称之,亦重一钱。将淖者又干之,其重如故。热银簪法,虽极干枯,用银簮烧热簪入枯中,抽簮出其涎,引丝不绝。验此不分褐白、褐黑,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