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看向上面的招牌:渤海物产,门口竖着的牌子上写着:初唐新米,卢城之稻,渤海物产,欢迎免费品尝。
从初唐开始种植,到如今重入世人眼中的新鲜大米,也是当时的渤海国地区特产,名字一下就吸引众人。
而来自东北的大米也让许多人好奇,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东北苦寒之地,哪里来的水稻大米?
当然,许多文人还是知道卢州之稻的记载,曾经兴盛的渤海国水稻从宋朝开始就已经消亡了,没想到又出现了。
走到这个名为渤海物产的小店门口,就能看见老板葛风亲自站在台后指引众人品尝,一个个小饭团放在纸上,想要品尝的拿起来就可以吃一个,吸引了许多人。
而人流越来越多也让他这个小店越吸引其他人的目光,其他地方早已纳入版图,也很快通上火车,虽然也有一些新奇物品,但是许多人也都大致听说过名声,唯独这个从东北来的商人运来的货物有些独特。
岳振川在儿子岳明初的陪同下游览这个新建的包罗万象的供销总社,作为科学院社会学科的教授,岳振川在博览群书,游览各地后对书中内容又有了新一层理解,同时也就让他对各地特产有了不少了解,前四层在他眼中虽也少见,但也都见过,于是就顺着大米香味走上五楼。
远远的望着那个挂着“渤海物产”四个大字的招牌,岳振川看向一旁的儿子,问:“这渤海物产,卢城之米你还记得吗?”
岳明初虽然学的不是儒家,但是作为科学院新开的历史经济发展史研究院的一员,对历史还是十分了解的。
“《新唐书·渤海传》的记载,卢城之稻,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享誉全国。想来是千年前的渤海国物产,卢城之稻。”
岳明初的回答让岳振川满意的点点头,尽管经济史研究很少涉及各派经典,但也要熟读历史,自己这儿子没有懈怠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