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不对。”郑安雅道,“林长卿不是那么死板的人啊,我记得他常去稷下学宫,与他交谈的人中有大夫子弟也有士人子弟,他好像没那么看重出身。”
卫信忠叹道:“渤海王虽为贵君主,但毕竟他只有一个人。朝廷是由君王和朝臣共同组成的,如果群臣一致反对,那国君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成的。更何况渤海王的贤名多来自‘礼贤下士’和‘善于纳谏’这两点。一个尊重大臣、凡事都听大家意见的君王当然会有不错的名声,但同时也意味着他很容易被人左右。如果一件事情明明是对的,但是遭到半数以上大臣的反对,他很可能就不再坚持了。当然,渤海国的许多世家大族树大根深,受掣肘的可不仅仅只有渤海王。臣依然记得,渤海王尚未亲政的时候,那位独揽大权的魏相国也想做些改革,提拔过一些士子,但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其他大夫们的排挤,明面上不敢反对,就暗地里给穿小鞋,有了功劳就想办法抹杀,有了过错就群起而攻之。众口铄金啊,这些人做不出成绩又落不着好名声,慢慢地就被冷落了。”
郑安雅又皱了皱眉:“先生您这番话还真是观点独到,我以前总以为君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是对的,一意孤行是不对的,照您这么说来还不一定喽?”
卫信忠微笑道:“公主的这个观念从何而来呢?”
“书上看的。”
“哈哈,都是圣贤书吧?书也是人写的呀。只要是人,就难免有局限、偏见甚至谬误。臣子们的谏言无论对错都是站在自身立场上的,而他们的立场与国家的立场是否一致,这可不一定。英明的君主需要从各种嘈杂的声音中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这很难;选定了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排众议坚持下去,这更难。”
“那如果国君错了呢?”郑安雅忍不住问。
卫信忠道:“国君当然也会犯错,而且执政时间越长的国君越不可能不犯错,只要能及时挽回,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就可以。公主也不必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别看世上那么多人、那么多张嘴,其实真正有想法的人没有多少,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同样坚持一件事,做对了就是慧眼独具,做错了就是固执己见。如果不坚持呢?也一样,做对了就是及时回头,做错了就是朝令夕改。人嘴两张皮,由他们说去。”
这时候,房似瑜和牟清泉到了。房似瑜刚一坐下就冲着郑安雅抱怨道:“公主,您可真是给我们找了个好差事,您看看这些天我和清泉都累成什么样了,您自己倒好,落得清闲。”
牟清泉没有她那么熟稔,陪笑道:“这几日虽然忙,倒也安心。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