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心上人(二)

东洲往事 文火煮茶 1904 字 16天前

郑安雅挑了挑眉道:“要用这么贵的瓶子装它?”

曹君歌道:“王上恕罪,臣等实在没有别的办法,轻油太容易挥发了,用普通的罐子装容易泄露,不但辛苦炼就的油会变少,还容易引发火灾。”

郑安雅道:“不能用瓷罐吗?”

曹君歌道:“现有的瓷罐口径比较大,没有合适的。如果定做一批,或许可以。”

郑安雅瞟了曹谦揖一眼,后者马上领会道:“这不难,臣这就着手去办。”

炼油成功后不久,高昌国君臣又为移民的事忙碌起来,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途经五六个国家,历史上从未有过,光是获取沿途各国的通关文书、保障百姓途中安全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好在须弥国、长乐国与渤海国素有交情,东域各国更是不在话下。不出三个月,各项事宜基本都妥了:移民会分成五批,第一批人数略少,约八千人,当年就能出发,他们大多是高昌国急需的铜铁、土木类工匠,以后每年一批,每批一万人至一万五千人不等,最后一批在五年内迁完。

第一批移民到达时,郑安雅亲率群臣前往边境迎接。移民们大多用独轮车或两轮车推着家当,扶老携幼,在渤海、高昌两国军队的护送下缓缓前行。望着不见首尾的车流,众臣百感交集,房似瑜含泪拉着段知书的衣袖道:“段相,我们以前人太少了,种地缺人、治水缺人、修路缺人,就连打造农具也缺人,这下好了,终于可以缓过来了。”牟清泉更是激动:“五万人呐!我记得当初整个高昌国还不到一万人呢。而且大多是青壮年,这下每年得生出多少人口?”杜襄成和高无疾则更不必说,早就在心底盘算能征多少新兵了。

郑安雅却避开人群,找了个僻静的高处,刚见到这些移民的时候,她内心的激动比起群臣们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他们不断地从她身边经过,她却越来越恍惚,只觉得眼前的景象渐渐模糊,各种色彩在不断拆散、拼接、重组,最后汇成了一张明艳的笑脸,是林长卿。郑安雅觉得,他是自己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人了。他很正直,当初高昌国积贫积弱,被其他国家轻视,只有他屡屡顶住压力替高昌国说话;他很慷慨,一下子就给了相当于高昌国一半的人口,解决了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技术不足的问题;他很谦和,明明帮了她的大忙,却故意说成自己人口过剩,请高昌国帮忙收留;对了,他还很美,长了一张倾国倾城的脸……郑安雅有些眩晕,她对林长卿的感觉一直是模糊的,好像有很多丝线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又好像隔着一层薄雾,让人看不清楚。眼下,在这如织的人流中,薄雾渐渐散去,纹理也渐渐清晰,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对林长卿抱有何种感情,也明白了自己为何对牟明月爱不起来,不是因为他年少,而是有珠玉在前。她不禁想起自己和林长卿在丹丘城分别时的情景。当时林长卿正准备登车离开,她忽然叫住了他,在他疑惑的目光中,犹豫着说:“长卿,如果你哪一天你有了心上人,一定要告诉我,我们先解除婚约,不然我见了她会很尴尬的。”林长卿笑道:“我知道,你也是。如果你有了心上人,也要告诉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围的嘈杂声把郑安雅拉了回来,她看着欢呼的人群,心里默默地念道:“长卿,我有心上人了,可是我不敢告诉你。因为,他就是你。”

移民到来之后,朝堂上变得和谐了许多。安置工作让各署官员忙得脚不沾地,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争权夺利了。大量的新劳力可以带来更多的粮食和税收,国库将会得到充实,朝臣们眼看前景可观,也不急着计较眼前的得失了。更有匠人们和他们带来的各种工艺,让百姓们可以用同样的价格买到更洁白的米、更柔软的布料、更耐用的农具……虽然眼下变化不大,但大家都感到日子会越过越好,抱怨声渐渐地少了。郑安雅见朝野一片祥和,便找了个机会安排段知书、杜襄成、房似瑜、牟清泉和高无疾等人共同上奏,恢复了卫信忠左相的位置,并封他为文成君。

又过了些日子,少府监曹谦揖上奏:火油监监丞祝惜颜用炼轻油剩下的废料制出了一种质量上乘的墨,这种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比市面上通用的松烟墨好用很多。郑安雅大喜,只因高昌国出产的物品向来质量不高,在市面上总被他国商人压价,还被说成是不入流的东西,这下终于有了拿得出手的特产,还是与诗书有关的大雅之物。她又想起几个月前炼出轻油时,本应奖赏火油监众人,只是政务繁忙一时竟忘了,这回要好好赏赐一番。岂料正当她询问群臣该如何赏赐少府监官员时,曹谦揖却突然提了辞呈,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曹谦揖的理由听起来很古怪:“臣自任少府监以来,时常和年轻人在一处,相处的时间越久,越感到自己老了,迟钝迂腐,不中用了,无论是观念还是精力,都远不如年轻人。臣深知王上胸怀大志,当有能臣良将相助,像臣这样的人短期内用着尚可,长此以往会误了大事。故臣请辞去少府监之位,让于后辈,请王上恩准。”此言一出,朝堂上议论纷纷:火油监隶属于少府,火油监诸人有功,少府监也应赏赐才是,岂有罢免少府监之理?可曹谦揖却道所奏字字出自肺腑,绝无虚言。郑安雅见她一再坚持,又看到段知书频频对自己使眼色,一时吃不准如何处置为妥,只好先退朝,留下两位丞相继续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