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是个诤臣,例如魏征、林则徐之流,那他此刻应该直言不讳,坦诚进言,好好给郡主上一课。

然而,他也不是诤臣。

刘善深吸一口气,字斟句酌道:“郡主,查案关乎社稷安危,为当务之急;而撰写故事话本,虽为雅事,却次之。然两者皆重要,尽力平衡,不敢偏废。郡主慧眼,必能理解在下苦衷。话本虽迟,但力求精良,望郡主宽宥。”

长宁郡主闻言,眸光微闪,沉默片刻,终是轻叹一声:“罢了,既如此,我便饶你此回。但愿你所言非虚,话本确能让我解闷。”

刘善心中一松,忙将手中故事话本呈上。

“《莲香》?”长宁郡主接过话本,随手翻阅几页,嘴角渐露笑意:“嗯,字里行间颇有新意,倒是没让我失望。”

刘善见郡主满意,终于长松一口气。

他虽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信心,但关系到自己的小命与前途,仍难免忐忑。

刘善小心翼翼道:“郡主,梨花街的书肆难以满足民众的购买需求,我想再开几间书肆,如此既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也能增加收益,不知可否?”

长宁郡主挑眉,“你想开便开,为何问我?难道本金不足?二万两白银虽然不多,但你这么快就败光了?”

说到后面,长宁郡主语气中带了几分冷意。

刘善忙解释道:“郡主误会,非是银两不足,实为求得郡主支持,以便书肆顺利开张,惠及更多百姓。”

长宁郡主轻笑道:“你这张嘴倒是能说会道的,说说看,需要我如何支持?”

刘善问道:“郡主,如今书肆开在梨花街,不知新开书肆,选址何处为宜?”

长宁郡主反问:“你有何想法?”

刘善侃侃而谈:“沧州城内,共有四条繁华街道:城南的梨花街、城东的鼓楼街、连接城西城北的文昌街,以及沧江边上的沿江街,其中,梨花街市井繁华,鼓楼街商贾云集,文昌街文人汇聚,沿江街风景秀丽,各具特色。”

“如今,梨花街已有书肆,若新开书肆,鼓楼街最宜,商贾多,购书者众;次选文昌街,文人雅士聚集,利于传播;沿江街风景虽美,但客流稍逊。郡主以为如何?”

长宁郡主小手一挥,豪气地道:“就依你所言,鼓楼街、文昌街,以及沿江街,各开一间。”

刘善愣了下,他刚才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他只想在鼓楼街和文昌街选一处开书肆。

不过,既然长宁郡主如此豪爽,那他还有什么可说的?

他忙躬身行礼:“谨遵郡主吩咐,定不负郡主厚望,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