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首尾呼应的时间跨度

各朝百姓:我们也想知道,为什么呢。

有迷信的人则觉得“宋”这个名字不好,因此才生出许多事端,“宋—送—怂”。

听听这名字能好听吗,一点都不吉利。

后面朝代的百姓也不能通读史书,看着评论里说汉史呢一眨眼又扯上了霍去病,李广,李陵,…

“这么一看好奇怪,一个小人物还有如此曲折的经历。”

“我们一辈子种地不知道苏武,朝廷做了什么,可汉武帝,霍去病那是知道的。”

“突然感觉盘这些大人物的们关系还挺有意思。”

旁边一起在地里干活的大娘擦了擦汗,也说道,“是啊,咱们一辈子就这样了,让家里的臭小子多看看天幕,认认字,再长大点找个轻松的活计,这日子一下就有盼头了。”

百姓们想法都如此,更别说学子大傅和家里允许让读书明智的女子了。

每当天幕讲解这种历史事件的时候他们听的都很认真,这是和他们完全不同的思想。

后世子孙接受的信息多,教育多,往往他们的有些讨论让他们灵光一闪。

就比如这次讲汉使的故事,苏武—李陵——司马迁—李广—李敢—霍去病—汉武帝。

讨论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历史人物一下子就串联起来了。

后世管这叫什么:六度分离理论。

就比如已经偏离的讨论:

【两千年来一直想不通李陵为什么要投降。】

【李广迷路候一辈子也忠诚,孙子却投降匈奴,挺讽刺的。

——哎,历史就这样,李敢枉死,谁也不知道李陵是假投降还是真投降,不怪苏武骂他。】

【不是…李陵真能不知道李敢怎么死的?投降也不奇怪。】

【可是项羽自刎于江东

———李陵能和项羽比吗?】

【司马迁就因为为李陵求情了 才惨遭腐刑,这么看历史真的很唏嘘。】

【李家人厉害啊,李信,李广,李世民都挺出名的。】

【李广是世家被吹的如此高,飞将军李广匈奴人可是说他跑的快,不是夸好吗?】

【而且史记司马迁写的,你去读主观意识就很同情李广,可他干的事真一般。】

【后面朝代也鼓吹李广,还不是是李家属于世家…霍去病卫青在后面的朝代其实名气一般,现在网络上讨论多了才了解的多,可李广的名声一直都不错…】

【 霍去病最大的失误就是杀了李敢,不然他就是中国最完美的武将

——楼上有病,霍去病也质疑,不管怎么说,投降就是不对。

——霍去病这件事做的的确欠妥,他只要跟汉武帝说一声,再杀都可以圆,本就李敢有错在先,惩罚肯定跑不了,但是先斩后奏实在有点挑战皇帝的威严了…

——最大的幸运就是早死,不然就要被刘彻亲自带走了

——可是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

——世家就是不一样到处意难平,韩延年没有背景,没有笔杆子,除了史书都没人知道…】

……

而看完这些讨论的众人也唏嘘不已,他们也不知道李陵怎么想的,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就让人如此揪心。

被提到的几位当事人也各有各的想法。

汉武帝面色平静看着屏幕的讨论,无论是李广难封,还是李陵投降,都没让他神色有半分变化。

只有周围的宫人们觉得陛下的神情似乎又回到了以前天幕没出现的时刻。

李广:忧愁,不甘心,五味杂陈都有。

至于和舅舅在一起的霍去病,听着卫青的百般叮嘱心里想法也是没有改变。

而看到霍去病还是如此神色,卫青严厉了不少,一字一句说的认真,“去病,听着天幕说得对,谁都可以杀李敢,唯独你不行。君臣本分万不可忽视不以为意。”

“可你是我舅舅,他对你出手难道让我干看着吗?”霍去病的回答依然直接坦率又自信。

项羽:(眼前一黑),我是什么参照物吗?是个失败的人都要和他对比一番。

但这种讨论倒让一些读书人意犹未尽,这样的角度他们从来没想过,读史也是看得皇帝名臣。

更没如此细致想过这李陵的投降还能从这些角度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