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收到匈奴来袭,刘邦要亲征的消息时,已经过了将近大半个月了。
他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常威,说道:“常威,匈奴大举南侵,刘邦领三十万大军亲征,你说我们要不要趁虚而入,与匈奴夹击汉国?”
常威想都不用想就直接摇头了,心想:【你这胖子难道想做汉奸吗?
不对,他可不是汉人,那是楚奸?好像也不对,他又没出卖楚国的利益。
秦奸,更说不上,因为他自己都是反秦急先锋。
至于周奸、夏奸什么的.....那也感觉也太扯了。】
忽然,连常威自己都抓麻了,这一刻它才明白,为什么项羽竟然会有和外族勾结起来的想法。
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压根没有什么民族归属感,仅有一家一国的观念。
在大部分人眼中只有家国情怀,并没什么民族大义,更谈不上什么民族自豪感。
虽然“华夏”这两字在西周的时候已经出现,但其目的就是与“蛮、夷、戎、狄”等部落相区别,这时夷夏之辨尚不甚严。
到了春秋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以文化为首要因素。
譬如:“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意思就是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
到了战国时,秦、齐、燕、韩、赵、魏、楚等诸侯国同称诸夏,是当时强大的华夏诸侯国。
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
虽然当时各国同为华夏族,祖先、习俗礼仪相同,但文字却并不一样,这也导致了各国之间区分明显。
所有人都以国名自称。例如:韩国百姓自称韩人、楚国百姓自称楚人、燕国百姓自称为燕人。
他们都只关心自己国家的利益,对于其他国家,基本是不在乎。
在这方面就有点像欧洲了。
但我们与欧洲不同的是,我们有秦大大,而他们没有。我们有儒家,他们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