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望去,世间万物似乎还没有苏醒,仅有淡淡地轮廓,灰蒙蒙的一片。
此时离吃早饭还‘有会子’时间,我感到有些倦意,不禁打了一个长长地哈气儿,不由自主地和衣倒在床上睡起回笼觉。
这次睡回笼觉让我很快进入到一个离奇的梦境之中。
在梦中,练完功的我,不由自主地走出家门,直奔离家不远的潘家园“鬼市”。
自我出生以前,潘家园每周就有两天“鬼市”,周六和周日,其中周六“鬼市”尤为火爆。
而且,人气越来越旺,发展到今天就更加红火。
说起“鬼市”还要追溯到满清王国末期。当时国运衰落,许多满清王国的遗老遗少、达官显贵家道中落,他们便偷偷拿出家中的古玩上街变卖,供其贴补家用。
毕竟变卖古玩是件有失身份的事,还有些人手里的东西来路不明,也要出手。
他们不想让人认出自己;只能选在凌晨三四点打着灯笼交易,因为只有这样买主是看不到卖主的脸。
在人影重重,鬼气森森的市场上,交易双方只看货不看人,以此得名“鬼市”。
而“鬼市”也因为有这些源源不断供货者才可以支撑起来。
所以古董行都知道,鬼市出好货。
我从小就和父亲在潘家园民间古玩市场串来串去,经常淘到一些老货。
在父亲的引导下,让我小小年纪就知道很多古玩界交易的门道。
等我从懵懂状态步入少年,已经能渐渐看出哪些是真货,哪些是仿品,我在老爸的陪同下已经可以自己出手买到一些真货。
当同龄小孩还在瞎玩瞎闹时,我已经对捡漏兴致昂然。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和父亲逛“鬼市”的场景。
凌晨4点钟左右,潘家园市场门口已经人影憧憧,摊主们用三轮车载着装满小件物品的纸箱子,顾客们开着车、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潘家园市场门外,人群嘈杂拥挤,把大门顶得叮咚作响。
等到4点半大门一开,人群一拥而入,迅速各就各位,开始了摆货、看货,询价和讨价还价。
嘈杂之声四起,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