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中国是没有近现代国家概念的,以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中国并不认为平等是外交的基础,距离中原大地远一点的地方就是蛮夷。对直属地区之外“外服”边缘地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中原王朝册封这些地方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像是朝鲜、日本等地。
外东北也是一样的。
当时清廷完全没有对外东北实行直接统治,而是册封了当地的土着进行间接统治。意思就是,没有什么有效统治,即便啰萨人都已经登陆库页岛进行血洗和大屠杀了,清廷也完全没有什么动作。动作?什么动作?又不是我的地盘。
正是由于朝贡体系下的思想,清廷完全没有把国土当国土。蒙古外围说给就给,贝加尔湖说割就割,外东北被屠杀了?那关我什么事?清廷向来是对于外人归来则欢迎(如土尔扈特部突破啰萨帝国封锁东归。在历时近八个月的跋涉中,他们冲破了敌人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严寒和瘟疫的侵袭,行程近万里,以人畜减半的代价,最终完成了东归祖邦的民族大迁徙。清廷最后只进行了结尾工作。其余未能归国的族人大多被啰萨帝国流放和傀儡,最终沦为他国政府监督下的一个行政区域。),不然也没什么。外东北那边的人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关系。
朝贡体系的作用在于如何消除边患,而边境上的人互相冲突死了,那就不关我什么事了。朝贡体系和封贡关系其实就是建立在中国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对周边落后邻国的吸引力这一经济基础之上 ,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产生一种文化上的感召力。啥意思嘞?意思就是你来朝拜,受到我文化的熏陶,之后我给你钱,就这么简单。
说白了就是送钱给人。
这一做法被西方打破的原因就是他不再稀罕一年一次的“封赏”而要不受限制的贸易。贸易多挣钱啊?如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啰萨帝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为24万卢布,超过当时对中亚贸易的总值,而所得利润竟高达48%。
朋友,50%的利润都足够资本家引起积极的冒险了,啰萨帝国这不被吸引那就是假的!而清廷的不作为也让啰萨帝国心痒痒。
总之,清廷对于外东北听之任之的态度也变向极大地给了啰萨帝国勇气,在多年的经营下,啰萨帝国表面依旧维持着和平,却在暗中不甘心:凭什么我不能拿到更多的土地?
在这些心理作用下,啰萨帝国一边忍受着灾荒,一边却在加紧侵略。 没钱赈灾但是有钱造枪。
…………
灾区,由于镇压,人们敢怒不敢言,街区的血迹还没有清理。
“听说了吗?上边有人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