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周先生这位好先生,陆家算是开了一间小小的学堂,一时在乡间名声大好,陆有富还受到了官府表彰。
说到这位周先生,也是因为他和谢老秀才的交情,谢家和陆家张家才重归旧好。
周先生和谢老秀才曾是同窗,两人都是严肃正经的性子,所以年少时候相处就非常投契。
周先生和谢老秀才一样是屡试不第的资深秀才,但是周先生家境更为贫寒。
到了三十多岁有妻有女,他养家糊口已经勉强,又为女儿们将来的嫁妆发愁,所以背井离乡去北边给一位经略大人做了多年幕僚。
当年周先生离开时,谢家家境还比较宽裕,谢老秀才还给了这位好友二十两银子做路费。
直到如今周先生年纪大了,实在受不了北方严寒,不顾经略大人挽留,才带着老妻回乡到陆家做了西席。
周先生和谢老秀才两人分别多年后重聚,两位老人都十分高兴,恰好谢凡也要参加县试,两人便让五位年轻学生一同结保。此后,谢家也和陆家重新走动起来。
书归正传,县试之后是府试,由应天知府主持,在南京城内里考。
取中的三人由谢老秀才带着结伴同去往南京城备考,落榜的两人则回乡继续由周先生教导,以备来年。
溧水县到南京城不过几十里,大早出发,午后便至。
谢老秀才一行刚刚到了城门口就遇上了张家的两个仆人在等候着,一人赶快回去报给主人,另一人则先领着客人到茶铺喝了口茶,歇了歇脚,再带路去张家。
谢凡这一世还是第一次到大城市,忍不住悄悄张望一番,心想“古代城市规模还是挺大啊,路上来来往往人也不少,店铺也很多,不愧是商业发达的明代江南地区。就是街道上绿化差了点,牲口都在路上走,空气中味道不好。”
福顺也是久居乡下,一双眼更是不住四处打量。谢老秀才见两人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觉得在张家仆人面前丢了脸面,轻轻咳嗽两声以示提醒。
可是几个年轻人心思都在车水马龙、繁华街市上,并没有注意,任老秀才咳嗽到喉咙发紧,也没有作用。
张家绸缎店是城内老字号,多年经营,家底丰厚,在城内东门里繁华地方开着一个大大的铺子,住着门面三间到底三进的房子,家中奴婢成众,牛驴成群。
张家老掌柜已经去世,现在是张家的主事人正是陆家大姐的儿子,张庆。
谢老秀才一行人到达张宅时,先由带路的仆人引到正堂坐下,又由先回去报信的人拿出几盏茶来给众人吃:“请秀才老爷,各位少爷且吃着茶,刚才禀告我家老夫人和老爷知道了。”
很快张庆和陆老夫人就出来了。陆老夫人穿着蜜合色绸缎袄子,五短身材,体态富贵,面若银盘,满头白发,头上戴着金钗环,眼中闪光,精神矍铄。
旁边张掌柜扶着母亲,也穿着蜜合色绸缎袄子,生得个头不高,矮矮胖胖,圆盘胖脸,颌下蓄须,一双小眼睛中透着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