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谢老秀才说道:“县、府试重在拣选年轻学生。只要熟读四书五经,文理通顺,应对得体,便多得取中。乡试却是不同。因为一朝中举,便可候补选官。故而重在选拔老成堪用之才。
乡试例由圣上亲点外省考官,在城内南直隶贡院命题、刷题、考试、判卷。外人绝不可靠近。为防舞弊,考生答卷先逐一用红笔誊写一份,为之“朱卷”,再送考官评阅。
考后更要编制《登科录》与《乡试录》。《登科录》载明本科之考官、考题、录取者名次。
《乡试录》由该科主、副考官撰写前后之序,载明考试时间、考官、参试与考中人数,更有考题和文风之评价等等。更选录该科优秀答卷及考官评语、取录结论等,以垂范后学。若是乖孙高中,文章出众,便可收录于其中,流传后世。
我见乖孙已经读了不少《乡试录》与时文文集,可有何心得?”
谢凡心想:“祖父这是考我呢。这几日都在放空自己,可没怎么用功读书。还是别班门弄斧,听祖父说吧。”
便对祖父作了一揖,恭敬说道:“孙儿才疏学浅,还请祖父教诲。”
谢老秀才微微一笑,抚须说道:“乡试考三场,虽然多是出自经书,每场侧重各有不同。首场考“四书五经”,莫约四、五题,必为“代圣人立言”,做好此卷,取中便大大有望。
二场考“经学通论”,只有一题,务必做答,又有拟诏、诰、表、判等公文题目,约有七八道题,可任做一题,此题容易,重在文字通顺优美。
三场考“策问”五题,多为经史、时论等杂题,历史地理、时政要闻、民风吏治,皆有涉猎,故不可做陈词烂调,须立足实际,合情合理。此外更需作八股文章,合辙押韵。”
谢凡听闻祖父这番倾囊相授,结合前次备考所读《乡试录》与时文。顿觉谢老秀才所言,实在提纲挈领。一经点播,有豁然开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