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置换大屋

谢老秀才一向清高正经,有时候甚至显得迂腐。人品德行向来端正,也十分坚持原则。这等伤天害理之事,自然一口拒绝,甚至都没有告诉谢凡。

只是此后,谢家送礼走动宾客便少了许多,年节时候,也无什么人再送礼了。

所以二老此时只拿得出这一百多两银子了,其中还有部分是陆氏卖掉陪嫁田地凑来的。本是为着谢凡婚事,筹备彩礼等等,所以带上。

此时见谢凡住房条件艰难,谢老秀才便嘱咐谢凡先置换宅院。毕竟须待丧期结束后,再考虑婚事。

谢凡接过这百余两银子,心中又感欣慰又感辛酸。不过既然有了银两,买下房屋,也不必让祖父祖母租房居住。

更何况,哪怕婚事定下,谢凡也希望留二老从此留在北京城中颐养天年。

于是又托付了那位张牙人,一面卖掉现下所住宅院,一面寻购一处大些宅院。

预算提高果然买房轻松,很快便在苏州胡同寻到一处合意宅院。孝顺胡同小四合院也顺利卖出。

一买一卖,谢凡又添补了不到二百两银子。置办了些体面点儿家什陈设。因为国丧未过,也不可以张扬,所以只是一家人看了黄历,选了个日子,默默乔迁新居。

搬家之后,终于一家人整整齐齐,欢欢喜喜住在一处。只是谢凡手头银子又少了,而祖父祖母搬来,日用又有增加。

谢凡便又想着,一旦国丧结束,便要去书肆出卖书稿,补贴家用。

刚好先帝实录已经修改完成,交由上峰刘大人最后审阅,之后再呈送天子。于是谢凡见缝插针,又将福顺等人初稿整理了些。选了二十来个故事,悄悄送去金家书肆。

金掌柜自《西游记》一书上赚得盆满钵满,见到谢凡自然亲切无比。听说谢凡又有稿件,更是笑得脸上全是褶子。

小主,

于是略略翻了一下,便开价一个故事一两二钱银子,照旧出月刊售卖。若是销路好,稿费还可以再涨。

谢凡自觉这次稿子质量,无论文笔还是立意,都远远比不上呕心沥血所作《西游记》。

因此一个故事一两二钱银子,谢凡已经十分满意。

不过他面上也不显露,只是做出勉强答应的样子。

谈妥价格,金掌柜又问,监生相公此次又用什么笔名?还是继续延用“吴承恩”吗?

金掌柜倒是想继续用《西游记》作者之名,定能一下打开销路。

可是谢凡觉着《西游记》乃是高大人都认证的一部奇书,将来必将流芳百世。“吴承恩”这名字也少不得成为“明代着名文学家”。

若是“吴承恩”着作列表里加上些低俗志怪故事,实在是大大拉低咖位。

所以思前想后,谢凡决定改用新马甲。故事为四人合作,谢凡与福顺是金陵人,尤厨子是北方人,顾三郎是海边人。合起来便是“金北海”。

可与金掌柜重姓氏了,不如用个谐音,改成“张北海”。于是告诉金掌柜,此番笔名用“张北海”。

金掌柜便随口问道:“可是张皇后那个张?”

谢凡想起皇后丧仪那一番折腾,便改口说:“不是弓长张,是立早章。”

于是志怪故事集作者署名便是“章北海”了。

注释:

*科道言官一词中,“科”指的是六科给事中,“道”指的是十三道监察御史。

**廷杖:朝廷上行杖打人。明代实施得最着名,往往由厂卫行之。明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