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麻袋这种东西真是好,之前没遇着,还是王春生去县衙买粮种时发现的,这种麻袋只有衙门的粮库才会使用,一百文一个不是一般贵,好在能重复多次使用,近百个麻袋,播种后空出来刚好装粉条,再也不需要一扎扎称重捆扎,省了不少时间,一袋装一百斤封口,批发出去另收一百文押金,随时可退换。
去年作坊卖出去的粉条都是二十文一斤,和记杂货铺卖到了三十文,现在零卖二十文一斤,大家一窝蜂似的买一两斤尝鲜,好吃还抗饿,觉着比大米白面实惠。
几家精明的村民,合伙买了一麻袋回家分,接着又拿到镇上的集日去卖,一天收入好几百文,尝到甜头的几个人,干脆学起了货郎,走村串户的叫卖,哪里有集日就往哪里赶,有牛车的走的更远些,同样的货物卖的人多了就会有竞争,几天时间粉条的价钱,就二十文变成十八文一斤。
即便是每斤挣三文钱,一天下来也比做零活强,价钱便宜了,粉条很快就成为百姓家里经常出现的主食,很多买主都是五斤十斤的称,销量相当可观,对于村民来说,这样的买卖好的不得了,一天能挣好几天的工钱,有些大户人家,几乎是整麻袋的往里送。
为了抑制粉条的价钱被呛烂,乔景妍作出了硬性规定,零卖价钱不能低于十八文一斤,若是发现谁少于这个价,就不再批发给他,这么一来大家都没有埋怨,同等价钱挣多挣少各凭本事。
小主,
杨银根去吉水县帮唐亦坷建了粉条作坊,而且试产几天的粉条已经进入了市场,批发价同样是十五文一斤,建议大家零卖二十文一斤,最低不能少于十八文,不允许作坊零卖,必须是一百斤以上批发。
新建的作坊,工人操作不够熟练,加上天气晴雨不定,粉条产量比较有限,吉水县有钱人多,供不应求,二十文一斤的价钱暂时稳稳的。
宋天保是个急性子,逮着晴天就做粉条,陆陆续续做好了几千斤,就等着白府来拉走收银子。杨银根通知他按十五一斤批发给大家,零卖的价钱上不能超过二十文,下也不能低于十八文,马上把就这个消息先告诉堂叔杨财水。
贫困户杨财水带着两个孙女,赶着宋天保家的牛车,拉了三百斤去莲塘镇赶集,个把时辰就卖光了,二十文一斤净挣了一两半银子,爷孙三个乐的合不拢嘴,接着又拉五百斤进镇子叫卖,三斤两斤的称重,忙都忙不过来,场面十分热闹。
下午,莲塘镇就出现了许多走街串巷卖粉条的货郎,都是杨岭村的村民,他们的买卖 也不好做了,马上将剩下的粉条拉到镇子外面较远的村子里叫卖,虽然跑了不少路,终归是全卖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