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袁掌柜不慎摔断了腿,就带着他一起去县城进货,几个月时间所有东西的进价都了如指掌,进货渠道也熟悉,还没等到袁掌柜腿完全好就辞了工。
十七岁的万福带着十五岁的弟弟万祥,推着木板车去县城买一些农家人的必需品,然后推到山村角落售卖,兄弟俩干起了卖货郎。
别人是靠肩挑的,他们是用板车推的,货源品种相对丰富许多,顺带又把农家人的产出带到县城卖,加上嘴皮子好使,一个月下来净挣了五两多银子,全家人高兴的关起门合计。
挣到的银子全部投入成本,进货量越来越大,规格品种也越来越多,进货价又相应降低了一点。
年节前,万福满县城打听处理物品,尤其是一些各种原因处理的布匹,山村老百姓都是贫苦人家,如此经济实惠的布料很受欢迎。
没卖完的货放到家里,万家村的村民就变成了固定客源,邻村的人为少走一些路也经常会来光顾。
因为附近几个村子离镇上比较近,他家卖的所有东西都会比镇上少一文钱,这就是吸引人的地方,不要小看这一文钱,老百姓过日子都这么精打细算的。
半年下来挣了五十多两银子,兄弟俩的辛苦也是一般人难以坚持的。万家村到铜陵县要走三个多时辰,每次进货都要提前一天出发,准备三天的干粮,要不是担心身上的进货银两,最便宜的客栈都不会住。
第二天早早的进了货就出城,不管走到那个山旮旯,天黑了就花几文钱在农家院子里的牲口棚或柴草棚过夜,第三天无论卖了多少都必须回家,以免家里人担心,热天还好办,过了中秋寒风来袭,白天越来越短,买卖自然受到了影响。
万家人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买一辆牛车,九两银子花出去很快就挣了回来,因为车架是定做的,比一般车架要宽大很多,进货量大了几倍,行走的速度又比人力快,一天能多跑好几个村子。
过年是老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有采买需求,兄弟俩是牛不停蹄的穿梭在山村县城之间,冒着寒风雨水卖货带货两不误,好在洪州极少见冰雪天气,大年三十踏着辞旧岁的爆竹声归家,收获当然也是喜人。
万福已经十八岁了,按理早就应该说亲,爹娘多次提起都被拒绝,理由很简单,没那心思,他的目标渐渐清晰,就是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杂货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机会总是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袁记杂货铺的少爷因为文章写得好,得到书院先生的夸赞,两个同窗嫉妒寻衅,反击时砸破了一个同窗的头,而这个同窗又是县衙捕头的小舅子,赔银子是一回事,还扬言要他儿子上不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