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篝火宴会现佳作

谁料世事无常,还不到一年,卫仲道就身染重疾而逝。

可怜自己还没享受几日幸福生活,就守了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说的多么贴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讲的多么美好,这是何等的奢求啊。

蔡琰站起身来,说道:“殿下佳作,只应天上有,小女子三生有幸,今朝听得此曲,小女子不才愿为殿下抚琴,愿与殿下和音。”

蔡琰的此番作为,完全是出于对刘信词曲的欣赏,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有掺杂任何男女之间的情愫,毕竟在蔡琰心中,自己已是残花败柳之身,如何配得上燕王这千金之躯。

刘信是现代人,丝毫没有看不起蔡琰,反倒是对蔡琰有些同情。

既然蔡琰有此雅兴,当然也不能扫了人家的兴致,点头应允。

“殿下稍等,小女子去取琴。”

片刻后,蔡琰拿来一把古琴,刘信眼睛立马亮了起来。

“焦尾琴!”刘信不自觉的叫出了琴的名字。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焦尾琴与其他三张琴相比,其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是东汉名家蔡邕所创制。

蔡邕惊讶,刘信怎么知道这琴的名字?

“殿下知道此琴?”

刘信知道有些唐突了,开口说道:“听他人说过。”

蔡邕眯起眼来,这琴是自己逃亡江东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

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弹奏后果然声音不凡。

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但是自从被董卓召回洛阳后,一直奔波于朝堂,根本无暇顾及此琴,就把此琴给了蔡琰。

按理来说,不应该被世人广泛知晓啊。

刘信知道焦尾琴的来历,便编了一个谎言,“孤曾派商队到江东采购茶叶,商队无意中听说,汇报给了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