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万家灯火(4)

红军因为装备落后,且两个集团军属于乙种配置的原因,兵力不足,红军的两个坦克旅对付蓝军一个整编坦克师捉襟见肘,疲于应对。

而后续补充上来的地方预备役力量缺少足够的训练且装备更差劲,所以红军一度陷入苦战。

当时的草原正值一年最美的时节,黄花开的像黄色的海一样。

谁能知道就在这个广袤的草场上,本来应该纵马高歌的时节,却是天空中硝烟弥漫,地面上战火纷飞,大地都在颤抖。

红蓝双方大量的坦克在战场上来回穿梭,炮火交织,硝烟四起。

蓝军密集的坦克集群,在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就像一小堆一小堆的方块,成战斗队形在战场上向前移动,不断向红军阵地发起猛攻。

炮火不断在敌方阵地上爆炸,硝烟升腾,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

红军的部分坦克从后方两侧突入,在正面两个团的陆军炮兵和一个中队的空中力量配合下,迎着蓝军冲了过去。

一面是老式的59改进型坦克,一面是被导演部包装成高精火力的西方某型主战坦克。

一个穷,一个富;

一个赤膊上阵、背水一战,一个气势汹汹,胸有成竹。

一个只能悲壮的停车瞄准、射击,一个可以骄傲的边走边打。

双方的坦克互相捉对厮杀,相互冲撞,炮火交织,形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就好像当年的查文达之战的升级版一样。

这群年轻的、绝大多数只有十八九岁的坦克兵,很多没有过这种大规模的对抗训练,之前的小队形式的对抗与这种大场面相比,简直是小儿科。

因此红蓝双方的士兵们其实都很兴奋,有生以来没经历战火,在演习场上这样较量一次,也不虚从军一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谁都知道,在现代条件下,大规模坦克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在中国的北部地区,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平原,如果真要是战争来临,这种大打出手的局面还是有可能的,所以就必须要做出更好的应对策略。

现在比的不仅仅是谁训练水平更高,谁的技战术最好,还要比谁的应变能力最强,谁的协同能力最强。

甚至是谁最默契。

不是任何时候通信都是实时畅通的,战场上突然中断的时候,怎么办呢?

如同甲午海战中致远般挂帅旗和冲锋旗一样,在坦克大战的时候,一但通信出了问题,剩下的就要看各战斗单元自己的默契程度了。

各自为战最考验基层单元的战术水平和战斗力。

因此,在这个设计下,红蓝方向都使出了看家本事,尤其是红军,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全力降低战损,一方面要争取给蓝军更大的杀伤,甚至红军给坦克部队还配合了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和炸药包,要求是只要活着的,钻出去自动改作步兵进行冲锋,尽一切可能打掉蓝军的王牌装甲部分,哪怕是炸伤一辆也可以。

与此同时,红军还依照当年戈蓝高地的思路,在关键区域组织了楔形防御,甚至在战场两侧组织炮兵构筑了移动炮台进行火力支援。

反正就一点,能打的,哪怕只有机会放出一炮,也要把蓝军的坦克打冒烟。

这种破釜沉舟的流氓玩命地方街头拳式的打法,蓝军完全始料不及。

当时蓝军的坦克部队指挥员就被打蒙了,在电台里直接和上级进行了呼喊:“红军这是啥玩意,乱七八糟的什么都上来了,他们的坦克兵甚至还有步兵的火箭筒,我的天,炮塔里咋能塞进去这么多东西,必须多给我们配备穿甲燃烧弹,我们必须要把红军的坦克彻底打报废,而不是伤损”

而此时的蓝军指挥部也是一脑袋大包,他们的指挥员也是瞠目结舌,一边忙乱的看着地图,一边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空、地力量,尽可能的应对。

一边应付突然来的袭击。

这个袭击让他们感觉十分意外,在红军的这次反击中,不止有远在西北地区最快速驰援而来的某军区轻型坦克旅,蓝军的指挥营地还受到了另一波力量的打击,不得不搬家。

这让蓝军首长感觉到颜面尽失,甚至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原因是自己这个号称蓝军重装骑兵的甲种部队,居然被一群骑着蒙古族小矮马的土骑兵袭击了——红军的蜂群战术奏效了。

在现代的这个条件下,居然还能见到骑兵这种古老的兵种,还居然敢来主动攻击,这本来就很神奇。

而骑兵这次远距离奔袭,更让他们感觉到不可思议。

更更难以接受的是,这支骑兵部队是正规部队与民兵的巧妙结合,男女老少都有,大批的马队突然出现,他们是怎么躲避自己先进的侦察设备的?

谁能猜想到在草原上自由自在放马的牧民,抄起家伙就是现成的骑兵战士?

更让谁也没想到是原来马跑的居然这么快?

从雷达突然发现有移动集群扑过来,到警卫部队组织防御的时候,对方已经跟风一样的冲了进来。

他们居然还亮起了马刀,这不是摆明了在骂人么???

蓝军被导演部包装的可是世界最顶级装备的部队,自己浑身武装到牙齿,全是先进的火器,居然撞上了这种土的掉渣的冷兵器。

而这帮家伙就像旅游一样,只是如潮水般的攻击了一波,就一溜烟的没了,再找的时候,他们已经接近到了演习区域的边缘。

估计是回去放马上去了。

这他妈的,蓝军首长把红蓝铅笔直接扔到了沙盘上,抄起电话想告状,还没等接通,就有电话打了进来。

最前面的蓝军指挥员疯了一样的在问首长,红军一点章法没有,啥玩意都上来了,导演组根本没预料红军坦克被判定损坏后,会有坦克兵从底部或顶部逃出来,然后拎出火箭筒或者反坦克地雷、炸药包就往蓝军坦克上扔。

等导演部绞尽脑汁马上填补这个设计缺陷,增加了红蓝军坦克兵肉搏的伤亡判定规则的时候,蓝军已经吃了大亏。

本来认为自己赢定了的蓝军直接被整成了精神病,他们也想学红军坦克部队的士兵,战损后爬出来步战,问题是蓝军的坦克兵没有配枪,手榴弹也没有,这拿啥打呢?

总不能拿着扳手往上冲吧。

就坦克而言,蓝军绝对牛逼,足够先进。

但是爬出来的蓝军坦克兵就完蛋了,绝对是菜鸡中的菜鸡,他们每个人都赤手空拳,或者仨人分不到一条步枪,只能是红军乐此不疲的活靶子。

这让蓝军七窍生烟。

其实,红军最早也没有这个方案,只是因为自己太被动了,方案做着做着就有了,总有脑洞大开的参谋,也总有不靠谱的首长,于是就有了这种神级的打法。

反正打仗嘛,就是傻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谁最不按套路出牌,谁就最有可能占据优势,一切都是临时情况、突发情况、紧急情况逼出来的。

小主,

红军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导演部是不会轻易放过红军的,而红军的装备太老旧,逐一使用的添油战术并不能起到什么更好的效果,反而会被对方各个击破。

那么就只有一种法子,创造一个条件,利用红军的人海战术,组织现有的全部力量,和蓝军的坦克部队来一次正面对冲,虽然红军坦克部队有全军覆没的风险,但也好过于被蓝军的武装直升机、高技术的坦克和反装甲打击力量各个击破强。

更何况,他们的身后,是巍巍的山地,防御战坦克已经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总不能像西方某国的军官们把坦克埋在半地下当炮台吧?

就这样,红军J方向区域的两个集团军拼了,砸光了家底,日子不过了。

双方都是不分昼夜急进,都想着趁着黎明对方最困倦的时机发起攻击。

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惊讶的发现了对方,直接来了一个战场巧遇,谁也没客气,上来就用炮火问候,几乎是同时开炮,然后就扭打在了一起。

彼此之间,坦克兵们的炮火不断地在对方的集群内开火,将对方坦克击毁,同时也承受着对方的炮火攻击。

坦克驾驶员们紧张地操纵着坦克,一边骂着娘,一边娴熟的躲避着对方的炮火,同时寻找着反击的机会——给他一炮。

蓝军因为有领先的瞄准和火控系统,占尽了先机。

而红军的炮弹居然击不穿蓝军的装甲,亏导演部的孙子们能想的出来和做的出来。

那就全力打对方的装甲结合部和承重轮,以及油箱,造成毁伤,给突出来改作步兵的坦克兵做掩护,实施二次、三次或者是四次的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