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重开慈安堂

等陈冬月到得孙大人的办公房的时候,孙大人已经等着她了。

两人先就孱弱的知府大人,感慨了一番。

孙大人感叹孟知府,少年英才,却被身体拖累。

搞得他这个同知,如今什么事儿都要管。

真正是肩上的担子,一点儿没卸下来啊~~~~

说这话的时候,陈冬月能明显感觉得到孙大人嘴角的笑意。

陈冬月则安慰孙大人,说是姚大夫虽然当初说自己医术普通,但是这两年下来,她却鲜少看到有人会死在姚大夫手上。

孟知府虽然体质差,但是年轻啊,她说相信孟知府一定会早日康复。

这样,孙大人就能早日卸下肩上的重担了。

一下子就觉得这话题有些无趣了的孙大人,率先开口问了陈冬月,今天来是要商量什么事儿。

陈冬月便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把想要重开慈安堂的事儿给说了。

“开慈安堂啊?”孙大人对这种体现不出什么政绩,又捞不到太多油水的事儿,其实兴趣并不大,“咱们聊州府也经历了三四年的灾荒匪患,所以这方面资金.......不是太充足啊。”

其实原先聊城是有慈安堂的。

这部门,就类似于现代的孤儿院+公办养老院。

收的基本都是些孤寡的小孩和老人。

照理说,户部每年都会拨一点款项到州府,然后各个州府再下拨给各城各县。

但问题是。

大荣朝穷啊。

按照孙大人的回忆,他为官三十年,大概也就在刚当上县丞的那两年,拿到过两笔慈安堂的安置款。

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后来,他在聊城做了十几年的知府,接管知府衙门的时候,当时确实也有慈安堂。

但是那时候慈安堂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府衙和附郭县的县衙,贴补出来的。

但是这个经费也很有限,一年能贴补个百八十两,算是顶天了。

所以慈安堂里住的孤寡小孩和老人,基本都是除了能有个免费的住所之外,每天大概也只有一顿稀粥喝。

这些人基本上要么靠着一碗稀粥苟延残喘,要么就是自己想办法出去找吃的,总之一切还是得靠他们自己。

之后,聊州就接连发生了大旱、洪灾、匪灾,需要被救助的人越来越多。

直到前两年,慈安堂实在是救济不过来那么多人了,所以府衙索性就把慈安堂一关了事了。

听孙大人这么一说,陈冬月真想给这老登两巴掌。

什么叫,人太多了,救济不过来了,就只能把慈安堂关了?!

他们这些官老爷,随随便便去酒楼吃一顿,就要二三十两,别说一年了,一个月他们就得去上个七八次!

掏这钱的时候,怎么不说府衙没钱呢?

反倒是轮到一年只花费百八十两的慈安堂了,却说没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