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中人的住所离蕊萍家不过两条街,蕊萍打了个包袱把孩子背在身上,锁了院门就带着元宵往冬青巷去。
这位廖中人做房市买卖这行已经差不多二十余年,最开始是私人干这行当,给人牵线挣些茶水钱。后来做得多了,口碑也算不错,便在官府那儿挂了名。
“咱们找就得找在官府那儿挂名的,现在私人做中人的良莠不齐,指不定刚开始给你个低价,成事了便会狮子大开口!”蕊萍从她娘那儿学了不少经验,说起来头头是道。
元宵不懂这个,但也知道有官家作保自然是信誉好些。
冬青巷是个两臂宽的小巷,里头的门户也不多,看着却也清清爽爽。
蕊萍走到巷中一处挂了红灯笼的院落门口,敲了敲木门上的拉环,朗声叫道:“廖叔!在家不?”
不一会儿门里就传来浑厚的一声:“在!”
开门的是个中年汉子,个儿不高,敦实得很。
“夫人,小姐快进来。”他面露微笑,识得蕊萍,又见元宵梳着双丫髻,就称呼小姐,侧身将两人迎进屋里。
蕊萍摆手道:“我们就不进去了,上次您说的几处房子可还都在?今日我这妹妹得空,想看一看。”
“原来是这位小姐要买院子。”廖中人朝着元宵一拱手,“之前说的几处房子,就一处前两天卖出去了,其余的都还在。你们等等,我去套个车,咱们坐车去。”
蕊萍和廖中人住的这处算是京城的西南边,地段说好不好,说坏不坏。这处儿杂居得多是些做买卖的生意人,近几年外来的人口也多了起来,虽是热闹了,可远不如从前安全。
所以蕊萍让廖中人择屋的时候就避开了附近的几条街市。
廖中人赶着车,边走边给她们指点街道两边哪处的铺子生意好,哪处的房舍风水好。他做了几十年的生意,随口说几句周边屋院的故事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蕊萍和元宵都听得有意思,闲聊间说起他手上新来的一处房子。
“那房子不错,屋主想去南边做生意,钱不凑手,就想卖了房子凑钱。虽说那房子盖了十年,可人家住得少,里头的桌椅板凳跟新的一样,全不要了。那一进的院落价格也不贵,要价...”廖中人伸出两根短粗的指头,继续道,“只要二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