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竹林共鸣

相比于自己记忆中的模样,谢王妃成了谢贵妃,她似乎稍显消瘦,眼里似乎藏着事情无法言述,也不知道经历了什么变故。但岁月的洗礼却赋予了她一种更加成熟而动人的气质。她的眉宇间多了一分沉稳,她的目光中透出几分坚定,与几年前那份青涩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他年纪比谢斯南小,年轻的他依然能感受到她身上那种独特的魅力和坚韧。几年前的她在游宴上,虽然一直是一位冷美人,但还是带着一点点天真和俏皮,如今,虽然经历了失忆和重重变故,她身上多了一种淡然从容的魅力。萧锋心中感慨万千,岁月无情,却也在无形中塑造出一个更为坚韧的女性。

微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仿佛是为两人低声吟唱着岁月的歌谣。萧锋轻声道:“这片竹林,与你很相衬,都是历经风雨,一如既往的坚韧。”

谢斯南微微点头,她驻足片刻,仿佛从这片竹林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力量。竹林的清凉与静谧让她的思绪得到片刻的安宁,她轻声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谢斯南轻声吟诵出这句诗时,萧锋的眉梢微微一动,他从未听过这句诗,但其中蕴含的意境却让他心中一震。尽管他不了解这句诗的来历,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十四个字,仿佛在刹那间点亮了他的思绪。

“好!好!好!”他大声说道,言辞已然不足以表述心中澎湃,唯有反复的好字来表达震撼。萧锋不知这诗句源自千年之后,亦不知它并非谢斯南所作,但此刻这一切皆不重要。情在景中,景又激情,他不由得称赞:“谢贵妃之才,直可惊天动地!此诗之力,宛如竹林之魂,借贵妃之声而生动,映出其间不屈之志。”

他的声音如同风中飘扬的古琴弦音,透着不羁与敬佩,犹如那竹林般直指天际。

萧锋大声叫好,不仅仅是对诗句本身的赞叹,更是他对自身过往境遇的深刻共鸣。竹影婆娑,微风轻拂。他心中百感交集。谢斯南的诗句在他耳畔萦绕,那份对坚韧精神的赞美,让他不禁拍掌叫好。对萧峰而言,这不仅仅是对诗句的欣赏,更是一种自我认同,一种生命的写照。

回忆起童年岁月,仿佛命运的丝线早已在悄然织就。父亲齐高帝教授书法,亲手将玉麒麟挂于他的颈上,那不仅是父爱的寄托,更是一种期望。尽管被封为江夏王,萧峰始终明白,作为庶子,他的身后是无尽的阴影与桎梏。身份让他感受到家族荣耀背后如影随形的孤独。

八岁那年,父皇离世,异母兄齐武帝登基。那时,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束缚,仿佛原本就狭窄的世界更加封闭。学习被限制于《五经》《孝子图》,这些经典固然重要,但却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他与更广阔的天地隔绝开来。然而,萧峰不甘心被束缚,内心对自由与知识的渴望如烈火般炽热。他开始秘密购书,沉浸在无尽的书海中,渴望通过这些文字,拓宽自己的世界。

在艺术上,他找到了自己的自由。琴声为他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在静谧的夜晚,他常坐在庭院中,弹奏心中的乐曲。连齐武帝也曾赞许他的琴技,然而,这些赞许如同镜花水月,无法填补内心深处的空虚与不安。政治上的无力感始终笼罩着他,仿佛被权力的洪流裹挟,无法挣脱。那些被赋予的职务,不过是虚名,他在权力的棋盘上犹如一颗无足轻重的棋子。

小主,

成年后,萧峰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王文和与江祏都是不错的人。他们的才情与见识给了他许多启迪。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朝局愈加动荡,萧鸾的崛起令他心生不安。

那次受邀参加萧鸾王府的游宴,萧峰心中忐忑,却又隐隐期待。在人群喧嚣中,他选择坐在偏僻的角落,观察着这些在权力游戏中游刃有余的人们。正当他想着如何保持低调时,却被谢斯南的风采吸引。谢斯南的谈吐如行云流水,特别是一首诗在席间赢得满堂喝彩,字字句句充满力量,仿佛直击他内心深处的桎梏。

宴会结束后,他借着夜色,鼓起勇气与谢斯南攀谈。两人交谈间,聊到了诗词与人生,让萧峰这个刚刚长毛的大小孩心生钦佩。那次交流中,他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似乎找到了一个真正能够理解他内心挣扎与梦想的人。

如今这个人又站在了他的面前,他站在风口浪尖,身不由己,宛如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但是就算熄灭了又何如?他向谢斯南深施一礼,慷慨吟诵:“既殊群而抗立,亦含贞而挺正。岂春日之自芳,在霜下而为盛。冲风不能摧其枝,积雪不能改其性。虽坎壈于当年,庶后凋之可咏。”

吟毕,萧峰含笑而立,谦逊道:“此乃小王拙作,不敢与贵妃之高妙相媲,然其情感相契,实令吾心有所感动。”言语间,满是对谢斯南的敬重与对自身作品的谦逊。然而,眼中却闪烁着坚定不移的光芒,仿佛在这份情感的共鸣中,他即便自觉才情或者能力有限,亦无损于他内心的执着与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