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言归正传,河北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
这需要将其分层,一一细化来看。
边军、河北豪强、底层佃户与自耕农,根据自身底色不同,他们的选择也不同。
首先是最底层的佃户,甚至是自耕农。他们对上面是谁执政一点都不关心,反正好处落不到他手中。
但比较而言,安禄山大帅招兵的时候,允许他们去关中耍耍,对这些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打不过就加入,为朝廷卖命,最后哪怕赢了,生活也不可能有什么改变,为什么不赌一把呢?
万一赌赢了,是不是就可以改变命运了呢?
这是人性的选择。
其次是本地的豪强,世家大户,他们是什么态度呢?
由于朝廷断了他们的仕途(这个懂的都懂,范阳卢氏的人从521年开始就不参加科举了),他们仕途无望,只能跟着安大帅混。
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唐庭对于河北豪强,是采取了打压政策,不允许河北商人在长安等地经商,还以各种原因压低河北粮价。对本地抽重税,很多都是抽到豪强身上了。
他们造反的态度,比底层要积极一些。
当然了,也有人不看好安禄山,而投到唐庭这边背刺而升官发财的。
一句话:站唐庭,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官职;站安大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统战价值。
路线虽然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唐庭看看河北豪强的本事。
至于河北边军,他们严格来说并非河北势力,反倒是内部有很多不同意见,他们造反并没有河北人那么积极。
比如说平卢镇就有人不肯就范,更别提河东这边,响应安禄山的人更少。
那么安史之乱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简单点说,就是河北本地势力逐步夺权,顶着大唐或河朔三镇的皮,完成内部基层组织演进的过程。
这一点以前基本上很少有人提及。
安史之乱有不少大战,潼关之战,香积寺,邺城,太原,睢阳,这些地方都发生过大会战,双方死伤惨重。
唐庭那边我且不说,安史叛军,死的人不在少数吧?
这个不需要去算,死了二十万人是很正常的。
战争两年后,刚刚起兵的那部分人,我说他们起码死了个七八成,这点没什么疑问吧?
可是一直到八年之后,安史之乱表面上结束,河朔三镇自立以后,那些藩镇节度使手中,居然还有十几万可战之兵。
这些人从哪里来的?跟着安禄山混的么?
不不不,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甚至是河北汉人!
他们都是后期慢慢补充到安史叛军里面的士兵,其中,很多都是出自河北团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