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怎么选?没法选!怎么选都是错!
这道选择题只能是秦王来做。
秦王见范睢不语,当即也明白他的意思。
思之再三,秦王还是狠了狠心,说道:“以陶邑之富,当可换我十万精兵也。”
秦王的理由倒也简单,国策使然。自范睢出任相国之后,秦国的国策随之变为了“远交近攻”,而地处中原,隔着韩魏两国的陶邑,显然不属于近的范围。
只是,做出这个决定的秦王心中认识是痛苦的。三年鏖战,秦国已经元气大伤,正是需要陶邑这样的经济特区进行输血和补血,将之给出,无异于将自己的血包拱手让给了对手的赵国。待秋收之后,赵国便能借此缓上一大口的血。
说实话,秦王也不知自己的这个决定是对是错。
闻言的范睢却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当即便已干脆地领命,根本不给秦王反悔的机会。毕竟“远交近攻”那是范睢所提出的基本国策。
谈判的底线有了,接下来便是使者人选的问题。
虽然从秦王到白起再到范睢,对于说服赵王退兵都抱有极大的期望,但同时,几人也深知道其中难度。因此出使的人选着实是个问题。
秦王随即再度问道:“不知何人可为寡人出使赵国,说服赵王焉?”
思虑再三,范睢终究还是向着秦王一礼道:“时不我待。微臣请为王使,亲自往赵国邯郸城中走一遭。”
秦王点点头,随即却又摇摇头。
点头之意,是认可相国外交之能——若说如今的秦国谁最为能说会道,那必是相国范睢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