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个办法,也注定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这损失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就是个大问题。
韩、楚都在秦军发起进攻前因为自己的原因损兵折将了,若是前面损失的这些兵力,也算在平均的范围内,那么现在开始,韩、楚两国都几乎不需要派出兵力作战了。
这对于赵、魏而言,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毕竟指挥你们部队导致损失的,都是你们自己的人,你们的错误,却要赵、魏两国来买单,怎么可能?!
好,即便退一万步讲,赵、魏两国接受了这个条件,可对于这个平均的定义,势必又有着更大的分歧。
作为韩、楚两国自然是更想以比例作为平均的条件,也就是说,楚国损失了两万兵力,那出兵十万的魏国就该损兵四万,而赵军也该损兵三万二千。
可兵力更多的赵、魏两国,自然更愿意以兵力的具体数量作为平均的条件,即,你损失多少,我也损失多少就好了。
这两种平均的方式,显然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谈到一起去。
说白了,这就是利益,而利益的矛盾从来是最难调和的。
除非,有一个国家愿意牺牲掉自己的利益,进而安抚住其他的国家。
事实上,联军之所以能够成行,就是赵国舍弃掉了自己的利益,将可能到手的周王畿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其他三国,这才换来了三国的出兵。
如果,赵国能够再度牺牲自己的利益。
比如担起被秦军各个击破的风险,将其兵力一分为二,分别在南北两面建造营地,同时掩护韩、楚两国的防御,或许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可是,赵军的总兵力不过区区八万人而已,而骑兵,从来是聚集在一起才更有战斗力。
要是赵军果然分兵,恐怕不仅帮不到韩、楚两国,还会遭到秦军的围歼。到时候,你猜,韩、楚两国会不会出兵来救呢?
即便是来救,好不容易新城的秦军进攻,联军防守的战争态势,便将付诸一炬。战果只会更惨。
因此,不论从自身的安全出发,还是出于对整个战斗的考量,赵军分兵都不是一个好的提议。
又或许,赵军拆分开来,补充进韩楚了两军,也是个办法。
可是,要让赵国让还未收入囊中的周王畿,那没问题,可要赵国放弃已经打上了赵国烙印的赵军士卒,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虽然廉颇依旧没有说话,但其眼神却已经在告诉信陵君:赵国不可能同意混编的要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眼见着就连廉颇将军也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信陵君也是在心中长长地叹了口气。
他又何尝不知道混编的问题呢?
可是,眼前的问题总要解决吧,否则,真要等韩军损失太大,撤离了联军,到时候哭都来不及了。
眼见着又要陷入僵局之中,信陵君眼珠一转,再度说道:“轮转吧。”
“什么?”三人随即看向了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