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林一哲巧解农事难题,乡村再掀趣事风波

接下来的几天,林一哲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农夫,陪着张大叔一起松土、施肥、浇水。他手把手地指导张大叔每一个步骤,从如何挥锄头才能把土松得均匀,教张大叔将锄头高高举起,手臂微微弯曲,利用身体的惯性,再稳稳落下,力度适中,让土壤变得蓬松,每一下都带着节奏,就像一首劳动的赞歌;到怎样控制施肥的量和距离,告诉他根据庄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分配肥料,比如小麦在拔节期需要多施氮肥,以促进茎叶的生长,而玉米在灌浆期则要注重磷钾肥的补充,以提高籽粒的饱满度;再到什么时候浇水最合适,根据天气的阴晴、土壤的干湿程度来判断,晴天水分蒸发快,要多浇一些,阴天则要适当减少,土壤干燥时及时补水,湿润时则稍作等待,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庄稼苗渐渐有了起色,原本枯黄的叶子慢慢变得翠绿,茎秆也挺直了腰杆,像是一个个重新焕发生机的小战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们诉说着感谢,那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到无比欣慰。张大叔看着逐渐好转的庄稼,脸上乐开了花,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对林一哲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逢人便夸林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连种地都这么在行,林大夫就是他们家的福星,言语中满是自豪和感激,他的夸赞让林一哲的名声在村里传得更远。

这一天,林一哲刚从张大叔的地里回来,满头大汗,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每一滴汗水都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他正准备回家洗把脸,好好休息一下。就看到村里的顽童小虎子,像一阵风似的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边跑边扯着嗓子喊:“林大夫,林大夫,不好啦,村口的老井好像出问题了!” 他的声音尖锐而急切,打破了午后的宁静,惊飞了枝头的小鸟,那慌张的模样让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林一哲心中一惊,赶忙上前几步,扶住小虎子问道:“小虎子,别急,慢慢说,老井怎么了?”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关切与担忧,仿佛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那专注的神情让人感受到他对村民的关心。

小虎子喘着粗气,小脸涨得通红,说:“老井里的水变得又黑又臭,像墨汁一样,还臭得让人直作呕,大家都不敢用了。村里的长辈们说,这是井龙王发怒了,要降灾祸给咱们村,可把大家吓坏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脸上充满了恐惧,身体还微微颤抖着,那惊恐的表情和颤抖的身体让人感同身受。

林一哲听了,眉头微微一皱,心想这肯定是有什么科学原因,绝不是什么井龙王发怒这种迷信说法。“小虎子,你带我去看看。” 他的语气坚定,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在告诉小虎子,他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坚定的语气给小虎子带来了一丝安慰。 三国之大汉再起西凉

两人一路小跑来到村口的老井旁,只见井边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大家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满是担忧和恐惧。林一哲费了好大的劲,才挤到前面。他走上前去,往井里望去,只见井水浑浊不堪,表面还漂浮着一层绿色的浮沫,像一层令人作呕的绿漆,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味,让人忍不住捂住鼻子,连连后退,那股恶臭仿佛能穿透一切,弥漫在空气中。他又仔细观察了井边的环境,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也有些浑浊,水面上还漂着一些枯枝败叶,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异样。池塘边的几株芦苇也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头,仿佛也被这股臭味熏得失去了生机,整个场景显得格外萧条和破败。

林一哲沉思片刻,转身对村民们说:“乡亲们,这井水变臭,可不是井龙王发怒,而是有别的原因。我看啊,可能是附近的池塘里的污水渗到了井里,才导致井水变质。这几天雨水多,池塘里的水位上升,污水就顺着地下的缝隙流到了井里。” 他的声音清晰而洪亮,试图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听到,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冷静,那沉稳的态度和清晰的分析让村民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村民们听了,有的将信将疑,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着;有的则是一脸茫然,显然还没从井龙王发怒的恐惧中缓过神来。这时,村里有名的倔老头赵大爷站出来,双手抱在胸前,哼了一声说:“林大夫,你别在这儿瞎扯。这井龙王的事儿,我们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是有灵性的。你一个毛头小子,懂什么!这肯定是大家哪里得罪了井龙王,才遭了报应。” 他的语气强硬,眼神中充满了对传统迷信的坚持,仿佛在扞卫着一种神圣的信仰,那固执的态度和坚定的语气让他看起来有些不可理喻。

林一哲不慌不忙,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解释道:“赵大爷,您听我说。这水是往低处流的,池塘地势比井低,而且这几天雨水多,池塘里的污水就有可能通过地下的缝隙渗到井里。咱们只要把池塘清理一下,把里面的杂物和污水都弄干净,再把井里的水抽干,重新淘洗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