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八年(公元274年)置平阳郡,杨县属之。

十六国时,后秦、前秦、后赵均属平阳郡。

北魏初为平阳郡治。东魏另立洪洞戍屯兵守之。

隋初属晋州,大业三年(607属临汾郡,义宁元年(617)杨县改名洪洞县,因县治邻洪崖、古洞,故名。

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唐属晋州,宋属平阳府,元属晋宁路,明、清属平阳府。

民国属河东道。1946年8月16日解放。

1954年7月1日洪洞与赵城二县合并为洪赵县,1958年仍名洪洞县。今属山西临汾市。

西汉改杨氏县置,属河东郡。

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三国魏改为杨国,属平阳郡。

西晋复为杨县。

北周属永安郡。隋属临汾郡,隋末改为洪洞县。

古县名。

本春秋晋杨氏县,西汉改为杨县,治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

两汉属河东郡。《后汉书·五行志》:“河东杨地陷,东西百四十步,南北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

《三国志·魏志·徐晃传》:“河东杨人也。”皆即此。

三国魏置侯国,西晋复为县,属平阳郡。后省。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县,属永安郡。

东魏、北周因之。

隋开皇时属晋州,大业时属临汾郡。

义宁元年(617年)改为洪洞县。

被杨县的城防吓了一大跳的张济,在5月6日就溜了,可他又不敢撤回平阳,怕战后被罚,便于5月7日登上了城防还较好的襄陵县。

为什么说这里城防还较好呢,因为这里城防依在,且还是山上,即攻难易守。

襄陵县,西汉初年(前206年)建县,以晋襄公陵墓命名,故名襄陵。属河东郡。

新朝王莽(9年)改名干昌。

东汉(25年)复名襄陵,仍属河东郡。

三国时(220年),县入曹魏,属平阳郡。

西晋(266年),仍属平阳郡。

十六国时(304年—385年),前赵刘渊于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建都平阳(今尧都区金殿镇),县属之,并将浮山地划入襄陵县。之后,相继入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入北魏,均属平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