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之上难安坐,夜夜梦回心惶惶。
功名利禄皆成空,唯余骂名万古扬。
朱重八,我在九泉之下等你!你我之间的恩怨,来世再续!”
说完,胡惟庸决绝地拔剑自刎,鲜血四溅,一代权臣就此陨落。
看着满地的尸体,朱元璋的面容如寒冰般冷漠,他缓缓扫视着在场的文武官员,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慨:
“咱真的心寒啊!这些叛贼之中……
有多少人是曾经跟着咱打天下的兄弟,
有多少人是咱曾经深信不疑之人?
他们曾与咱并肩作战,共赴生死,
可如今,他们却背叛了咱,背叛了大明!”
“咱曾以为,咱与兄弟们共同经历过的风雨,
足以让我们紧密相连,足以让我们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而共同奋斗。
然而,现实却给了咱响亮的耳光,这些叛贼为了个人的私欲,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权力,
竟然置大明的安危于不顾,置天下百姓的福祉于不顾!”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痛心与愤怒:
“为了天下太平,为了大明的江山永固,咱不得不整顿一番。
否则,还会有更多的胡惟庸这样的人危害江山社稷。
咱要将胡惟庸的尸体暴晒三日,千刀万剐,以儆效尤!
咱要将他的头颅斩下来示众,让天下人都知道背叛大明的下场!”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所有参与这场叛乱的官员和将领,全部株连九族,绝不姑息!
谁敢求情,咱连他一起杀!”
“至于被蛊惑的士兵和其他人等,则由太子全权处理。”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在场的官员们:“咱话说到这里,诸位,好自为之。
咱希望你们能够明白,大明需要的是忠诚与奉献,而不是背叛与野心。
若有人胆敢挑战大明的威严,挑战咱的底线,那他的下场,必将与胡惟庸无异!”
说完,他转身离去,背影显得异常孤独。
可却让所有人都胆战心惊!
临走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江临,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赏。
“江临啊,你此次立了大功。
咱即日再封赏你,咱现在有点累了,明日不再早朝,一切奏折送往太子府。”
说完,他转身大步离去,留下一众官员在原地怔怔发呆。
江临望着朱元璋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感叹这位帝王的手段与智慧。
自己此次能够立下大功,并非全凭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得益于朱元璋的精心布局与太子的鼎力支持。
他心中暗道:“朱元璋好手段啊!
他不止是逼胡惟庸动手,避免留下杀功臣的骂名,还要借此机会清除胡惟庸及其党羽。
这些党羽之中,不乏有淮西勋贵们。
此举既可以削弱淮西勋贵们的势力,又可以收回权利。”
杀一批、关一批,既达到了震慑效果,又保持了朝堂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