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走了。
夏侯婴、柴武、虫达等仅存的开国功臣,也都回到了各自的封地。
他们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刘恒要做什么,不会在这时候触及刘恒的霉头。
他们都老了,早没了进取之心,对他们来说,在京城养老和回封地养老没什么区别。
刘邦早一批的开国功臣中,只剩下了苏云和灌婴还留在朝中。
灌婴年事已高,身上还带着病,刘恒不忍心让他回封地,就让他待在了京城,暂时接替周勃的右相。
大家抓到了机会纷纷上奏,斥责苏云还留在京城,斥责苏云到现在还不回自己的封地,是很明显的违背皇帝的意愿。
刘恒全驳了回去。
他是太子刘启的老师,是太子太傅,他回封地谁来教太子?
还在京的功臣二代算是彻底没了脾气,没了那一批开国老臣的威望,其他的人都是一盘散沙,他们想抱团也难以凑人了。
刘恒是真的很高兴,一招打碎了功臣集团的根基,日后只需要慢慢地将他们瓦解,他们就不会再对朝廷造成任何威胁。
其实刘恒也没打算把功臣集团赶尽杀绝,有吕后的例子在前,刘恒也不能保证后世外戚集团不会壮大。
因此,总要留一批功臣来制衡朝中的势力。
朝廷之中分为三派,便是外戚集团、功臣集团和刘姓宗室。
三个势力势均力敌,相互制衡,皇帝才能稳坐钓鱼台。
另外,功臣集团内部、刘姓宗室内部也有矛盾,就看皇帝怎么用、想用谁了。
像酂侯萧延和平阳侯曹奇,他们这些极个别的功臣二代虽然有些嚣张跋扈,但他们受父辈的影响,在治国方面还是有些水平的。
刘恒可以再培养一些臣子,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从而达到坐稳朝堂的目的。
就比如贾谊,刘恒现在是真的看上他了。
贾谊提出的列侯就国的政策是真的好用,刘恒也答应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公卿,现在也该到了兑现诺言的时候了。
—————————
在朝堂之上,刘恒提出要授予贾谊公卿的地位,却遭到了灌婴、张相如、冯敬的疯狂阻拦。
灌婴力劝刘恒,情绪极为激动,连胡子都在颤抖,还差点摔倒在大殿上。
“陛下,这贾谊年纪轻轻,就会挑陛下喜欢听的说,分明是取悦陛下,此人便是明显的奸臣啊!”
张相如、冯敬也赞同灌婴的看法,认为贾谊擅权乱政、扰乱朝纲。
张相如为了逼刘恒就范,甚至不惜一头撞死在大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