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的难点在于,要将小故事里面的描述性的句子,变成描写的句子。
换一个更通俗一点的理解便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举个例子,如果他在小故事里写上一句“女主是个外表野蛮任性,但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那么在大纲里,他就要用一个事件或者几个事件,来让这句描述变成一个个画面,可以让观众看到,感受到,并相信女主就是这种性格的人。
不能上来就让女主自己独白:“我其实只是外表野蛮任性,但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真这样写的话,那这部戏可能就变成一个和精神院有关的故事了。
正常人,谁会这么说话啊。
所以李奕辰自从九月份从克罗地亚回来,到现在,别看过了两个月了,但其实新剧本的进度,才刚刚到万字纲这一步而已。
等万字纲写好,后面还有人物小传的坑,还有分场大纲的坑,还有顺场分场的坑,还有对白的坑。
把这一个个坑都填好了,一个剧本才算是初步成型。
而且李奕辰到现在为止,其实都还没想清楚,到底是要把这个新剧本写成电视剧形式的,还是电影形式的。
因为电视剧剧本和电影剧本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首先最大的不同,便是电视剧的播出时长和电影的播出时长不一样。
一集电视剧一般都是四十五分钟,一部几十集。
而一部电影,一般都只有九十到一百二十分钟。
这便让电视剧里的对白创作和电影里的对白创作,变成了两种不同种类的事情,
电影的时长有限,能用画面让观众理解的,尽量就要用画面呈现出来。
所以在电影剧本里,很多对白能不写就尽量不写,要精练、含蓄,给观众们留下一部分思考的空间。
反观电视剧剧本,就要尽量地把对白写清楚,写详细。
李奕辰之所以会纠结将新剧本写成电视剧剧本还是电影剧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王慕瑶。
因为王慕瑶是一个在电影圈有代表作,有奖项的顶流,她有号召一部电影剧本成为一个电影项目的影响力。
而李奕辰作为一个梦想成为职业编剧的人,能有这个机会挑战电影剧本,真的很难不心动。
电影市场天然就有一个屏障,可以将其他人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