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学校的设想

朱雄英眼神中闪过一丝不自然,连忙将话接了过去。

“哦?啥想法,说来听听。”

朱允熥没注意朱雄英的神态,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咱们可不可以在大明各县设立学堂,根据县的大小决定学堂的数量,你觉得怎么样?”

“啊?这得多少钱啊?”朱雄英长大嘴巴,心里盘算着整个大明有多少个县。

“我算过了,一千四百多个县,咱就按一百五百个县算。”

按每个县设二十个学堂来算,每个学堂找两个先生,大概需要6万名教书先生。”

“这些教书先生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只要识字,然后懂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就行了。”

“每个人每年发放5贯铜钱,同时给与他们每人五石粮食。”

“那每年的开销就是30万贯铜钱,30万石粮食。”

朱雄英认真听完朱允熥说的所有数据,这些钱都是不多,关键是这6万识字的人要去哪儿找,这可不好找啊。

心里想着,朱雄英将这个问题问出来了。

“钱和粮食倒是不多,可你去哪儿找这6万名先生?”

找6万名教书先生问题倒是不大,大不了花费一两年的时间把他们教出来就行了。

最关键的是下一步,等这些教书先生将学生教会之后应该怎么办?

难道让他们去读私塾?这明显不现实,私塾花钱太多了。

因为朱允熥办学校的目得就是让那些没钱人家的孩子能读书。

这就需要设立更高级的学校了。

如果说让他们识字属于小学,那等他们毕业之后就应该上中学了。

这些教中学的老师可就不能是只是识字,简单的懂一些书本的知识了。

需要能力更强的人才行。

这就需要朱雄英出面了。

一方面,可以自己培养一些教师前去任教。

另一方面,需要朱雄英动用权利,或者说由他来说服朱元璋或者朱标,从国子监或者各地官办学校抽调,让他们前往各个学校任教。

其实这个时间不需要太长,只要等到自己的人才培养完毕,那些人就没什么作用了。

主要是因为,国子监和各地官办学校的那些学生都是读四书五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