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巧之挑着担子准备进门,却被三妹拦了下来,“二姐,别进去。”
“我也不想进啊,”她抬头看了看天,“可这会儿天色都黑了,咱们总得做饭吃吧。”小山村又没有客栈,要不然谁想硬着头皮踏进这是非场中。
常巧之进门将挑来的板栗倒在院中,抬眼见亲爹、后娘两人还在堂屋互扔凳子,战况还挺激烈的,估计一时半会儿不会结束,她便自顾自地拿起大扫帚将凌乱的院子略略收拾了一下。
而后护着两个妹妹进厨房烧火做饭,趁着空当,常巧之竖起耳朵听他们吵架,没一会儿就弄清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常良才拿着三十两银子找李大年商量买地之事,其实田价他早就打听过了,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只要再找两个中人签了地契就成,不费什么功夫。
但坏就坏在常良才的老娘听说他有钱了,特地带着小儿子常良有一家赶过来,死活要分一半养老银子。
俗话说,疼老大、偏老三,最不受待见的是中间。
常良才就是最不招待见的那个,依据村中习俗,父母通常都是跟着小儿子过活。
原因也简单,山里的男男女女结婚都早,往往父母年纪大了,大儿子的年龄也不小,自己都得指着下一代养老呢,可小儿子就年轻些,养老压力没那么大。
青川村的习俗,多子家庭的父母把儿子拉扯大,一个个张罗盖房成亲后,分半年口粮让小两口单过,以后按四时八节给些孝敬就成。
到了小儿子长大成人,便不再分家,而是将大多数财产交给小儿子,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有义务奉养双亲。
不过常家老太太的心眼儿有些偏,听说二儿子平白得了三十两银子,生怕夜长梦多,一大早赶紧过来堵人,见人不在家便到处打听,最终在李家把人拦住。
好在常有才的地契已经签好,但他手里卖地剩余的那些银子,却被常老太以孝敬的名义全给糊弄走了。
当陈氏得知他手里再无余财时,气得心肝肺哪哪都疼,自己眼瞅着就要生孩子了,届时还得花一笔银子做月子,现在一点指望都没了,顿时化身河东狮朝他吼了回去。
常良才自知理亏,在互扔凳子环节,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并不敢直接将凳子往人身上砸,但嘴里却不服气道:“银子又没给旁人,那可是我娘啊!”
人都是越缺什么,就越盼着什么,常良才不像大哥和小弟招人疼爱,从小缺的就是母爱,但凡常老太哄一哄,便屁颠屁颠地送钱又送粮,看得陈氏又气又恨,却也毫无办法。
幸好她手里还有常巧之给的几百大钱,要不然这样的日子真是一天也过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