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孩子王

直到常巧之关上院门,他们还撅着屁股从门缝里往里偷窥,满脸都是担心和期盼。

与现代教学不一样,村里孩子读书都同在一个课堂内,夫子按照他们学习能力分层教学。

累肯定累,正所谓“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可相处久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可是仅次于亲情的存在,大家秉持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极为尊师重道。

孩子们进了课堂,立时被两样东西吸引,一是圣人像,二是戒尺,尤其是戒尺,那玩意谁看谁老实。

沈夫子不太爱笑,板着脸的模样,挺能镇得住场子,孩子们先是按着个头排座位,每人都桌上都放着几本书,是最基础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再来就是仿影字贴和文房四宝。

沈夫子用简短的话交待了课堂规矩,规定不能打架、吵架这类,违者在圣人像前罚站反省,亦或是被戒尺打手心,更甚者就直接赶去学堂,而后便直接进入正式教学。

常巧之从窗外看到自己的两个妹妹正在认真地听课,心下颇有“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慨。

自己身为姐姐,也算是看着她们长大的,感情自然有,要不然她早就撒开脚丫子跑路了。

不过身为女人在这个时代实在太艰难了,常巧之侥幸有一丝自保能力,但妹妹和其他女人呢,即便她们读书、明理,可又没有任何施展才华或是谋生的渠道,还是会痛苦。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是要学以致用,有谋生的本领才好啊。

按照沈夫子的教学安排,上午孩子们统一学习生字,然后下午在家描红画影,次日一早再交作业批改,夫子再依据每个人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计划。

孩子都挺好奇,第一堂课都学挺认真,不过沈夫子和常巧之都有心理准备,等到这阵子新鲜劲一过,孩子们互相熟悉后,他们一定会闹幺蛾子。

那个时候夫子就要化身法官,处理孩子们之间各种矛盾。

中午放学后,女孩们赶紧回家帮着烧火、做饭,男孩们还有空在家练习生字。

历史长河中聪慧的女人何其多,但随着她们嫁人后庶务缠身、道德压迫,灵性便被生活一点点磨灭,留下的诗作、文章极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