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马文升,也赞同李东阳的说法:“陛下,西南番邦不过鼠辈,无需置气。
朝廷可下旨,申饬一番。
鞑靼屡屡犯境,每年劫掠边关,才是心头之患!”
西南小国,大多也是农耕蛮夷,也就只敢搞点小动作,抢一抢田地,打一打小架。
比起距离京城,仅仅几百里的大同府外,随时可能围困京师的鞑靼人,那都不是个事儿。
大明的劲敌,始终是在北方!
所以,一时间,文武大臣都冷静了下来。
更多人同意申饬一下就算了,想办法自己修路。
朱佑樘冷着脸,淡漠的说道:“朕并不打算派出精兵,也没打算让公侯领兵坐镇番邦。
朕打算恢复藩王护卫,外镇番邦!”
洪武年间,九大塞王都是拥有三卫兵力,也就是一万七千人左右。
其他藩王,最少也有一卫,五千六百人。
然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开始削藩。
这时候,就能看出,三卫明面上是两万人不到。
但是!
军馀算进去的话,数量其实非常恐怖!
那时候的北平,还不是现在的北京,是燕王朱棣的老窝。
朱老四就是靠三卫,挡住了耿炳文三十万大军!
也就是说,三卫真的打起来,将那些候补队员算进去,肯定是十万以上!
否则,不可能打得过,几十万大军!
等到朱老四登基,永乐大帝肯定深深的明白,藩王佣兵的后果。
所以,他将藩王的兵力,一削再削。
从永乐朝开的,只有亲儿子汉王和赵王拥有三卫了。
其他的藩王,已经削到少的可怜的地步。
宣德皇帝登基,经过汉王造反之后,对藩王更加忌惮,又将藩王的护卫砍了一刀。
等到正统皇帝登基,连自己亲儿子都不给太多的护卫。
朱祁镇就派了一千军士,以及几百仆从,给自己的儿子。
算起来,也就一千五百来号人。
而且,有一半还是不能打的!
此时,朱佑樘要推翻几代人的努力,给藩王重新赋予军权!
这是不是有病吗?
你丫的老子,爷爷,爷爷的爷爷,拼命的玩削藩。
你到好一句话,就废了四五代人的努力,全给加上了!
一众文武,直接跪了一地。
群臣痛呼:“陛下万万不可恢复藩王护卫!”
他们都知道,藩王如果拥有兵力,后果多么严重。
那么,皇权在藩王面前,将受到天大的威胁!
谁知道藩王纵兵入京,会发生什么!
他们现在还跟朱佑樘是一艘船,不可能眼看着船要翻了,而无动于衷。
张山风则不然,他瞬间懂了朱佑樘的意思。
于是,张山风出列,赞同道:“臣认为可行!
陛下的意思,并不是恢复所有藩王的护卫。
只是恢复少数几个藩王!
谁愿意远镇番邦,谁就能恢复三卫!
其余诸王,依旧不变!”
这就是最早的对外驻军!
此时,大殿上出现了分歧。
徐溥为首的文官,依旧坚持,不允许藩王佣兵。
以张懋为首的武将,则出现很大分歧。
有人和文官一样,觉得藩王坚决不能佣兵,否则后患无穷。
有人觉得可以将藩王踢出大明,会很不错。
随便他们在外面怎么折腾,去霍霍外邦蛮夷,别出现在大明就行。
顿时,意见很不统一。
场面陷入嘈杂,接二连三的有人阐述自己的观点。
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场面,朱佑樘和张山风就看着他们说,就行了。
反正!
哥俩对视一眼,已经有了决策。
藩王,必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