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元山那凄厉的惨嚎声戛然而止,他那高大的身躯轰然倒地,溅起一片尘土飞扬。而此时此刻,正身处湛州军阵中的重甲骑兵们瞬间陷入了恐慌与混乱之中。尽管他们身披厚重坚固的铠甲,但元山这位领军大将的阵亡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沉重打击。本就深陷重围,又是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主将被斩。
这使得高昂的士气如同泄气的皮球一般迅速低落下去,尤其是那些并非元山亲卫的士兵们更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仿佛失去了主心骨一般,他们纷纷丧失了斗志,甚至有些人在元山倒下的那一刹那间就毫不犹豫地举起双手,表示愿意投降归顺。
就这样,这支曾一个时辰之前还威风凛凛,对湛州军造成了不小损失的一千重甲骑兵队伍,眨眼之间便土崩瓦解。面对如狼似虎般扑来的湛州军,他们毫无还手之力。短短时间内,约有五百名重甲骑兵主动放下武器选择投降;而其余一部分尚存一丝侥幸心理的士兵,则企图拼死一搏,试图寻找机会突破重围逃脱生天。
与此同时,在战场的另一处,由韩瑜亲自指挥的重甲骑兵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战术风格。他们巧妙地运用自身装备精良以及机动性强等优势,成功地将敌军分割成数个小块,并紧密包围起来。整个战斗过程中韩瑜及其部下并未选择近身肉搏这种传统方式杀敌,反而充分发挥了战马的速度与灵活性,远远地拉开距离,借助手中强大的弓弩对敌人展开猛烈射击。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远程对决中,万民军的两千余名骑兵成为了活靶子。随着一支支利箭破空而去,无情地穿透敌兵的身体或射中胯下骏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此凋零陨落。经过长时间的艰苦鏖战,万民军剩余的两千骑兵最终也难以抵挡如此凌厉攻势,他们要么弃械投降,要么被射杀在马背之上,要么倒地,被踩踏而死。
.....
广袤无垠的战场上,乾军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势不可挡。他们士气高昂,喊杀声震耳欲聋,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局势。在乾军凌厉的追击下,尽管万民军拼死抵抗,且有序地层层撤退,然而依旧无法阻挡乾军前进的步伐,无奈只能留下成百上千具冰冷的尸体。
薛贵精心组织起来的龙骧卫,宛如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他们紧密协作,凭借着严整的军阵稳步向前推进。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刺击都精准无比,无情地收割着万民军的生命。无数敌人倒在了他们脚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两方军队,一方穷追不舍,另一方则狼狈逃窜。在这片辽阔的平原之上,马蹄扬起阵阵烟尘,遮天蔽日。袁钟身先士卒,率领着自己的队伍奋勇追击。然而,由于过于急切和冲动,他逐渐陷入了叛军设下的陷阱之中,被对方死死地钳制住。这使得他所在的部队行动受阻,举步维艰,难以继续向前挺进。
与此同时,齐国忠统领的游羽营却展现出了非凡的灵活性。他们巧妙地靠近万民军一侧,驾驭着骏马纵横驰骋。手中弓弦紧绷,利箭如雨般射出,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给正在后撤的叛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阻碍。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以其高超的骑射技艺,有效地延缓了叛军的撤退速度,为乾军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伴随着双方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行动部署,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终于迈入了最终决战的关键时刻。在狭窄险峻的道路尽头,万民军将领段云,率领着麾下士卒很快抵达了狭道口这个战略要冲之地。紧接着,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当中:迅速列好严整的阵势,并争分夺秒地构筑起坚固无比的防御工事。
然而,就在万民军忙得热火朝天之际,位于距离此地仅仅一里远的茂密树林深处,由周康亲自统领的两万京师劲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挺进。尽管在此之前,出于避免暴露行踪、打草惊蛇等考虑,周康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追求行军速度,而是小心翼翼地采取缓慢推进的策略,巧妙地掩饰住己方队伍的行迹。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方突然传来一阵急促响亮的铜锣声响,这无疑意味着叛军已然开始向后撤退!此时此刻,摆在眼前的局势异常明朗清晰:他手中这支人数多达两万的强大军队,将成为决定此次战役胜负成败的关键所在;究竟是否能够实现对叛军的彻底围歼,又或者说能够消灭掉多少敌军,一切都取决于这支部队接下来的表现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