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撤军

两人在战场之上第一次遇见对方,而后便匆匆分离。待苏温言策马离开之后,崔古才将目光移了回来,而后继续将目光移到下方拼杀的士卒。由于他及时赶到,本来快要投降崩溃的战线被稳定了下来,一时间双方又僵持住了。

苏温言在崔古的目光下向远处奔驰而去,渐渐消失在他的视线之中。而后他从另外一侧杀出,只见他身先士卒地冲入敌阵,奋勇杀敌,所过之处血光四溅,敌人纷纷倒地。经过一番激烈的冲杀后,他巧妙地从一侧迂回到了周康部的背后,并成功地与己方大军会合。

苏温言稳稳地骑在战马上,身姿挺拔如松,眼神坚定而锐利。他大手一挥,命令身边的传令兵立刻吹响撤军的号角。那激昂的号声响彻云霄,仿佛是战斗结束的信号。

正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周康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号角声,不禁愣了一愣。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向战场前方,却惊愕地发现原本飘扬着的旗帜已然不见了踪影。心中涌起泛起不解与迷茫,他急忙转头回望,只见那面醒目的“苏”字军旗竟然出现在了自己部队的后方!尽管满心狐疑,但多年征战养成的纪律性让周康毫不犹豫地选择听从号角的指示。在一众忠诚勇敢的士卒严密保护下,他开始缓缓后退。

撤退的号角声在两军阵营上空久久回荡,宛如一首悲壮的挽歌。乾军士兵们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有序地向后退却。而对面的万民军则望着逐渐远去的乾军身影,紧绷的心弦终于得以放松下来。他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劫后余生的庆幸之色。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暂时画上了句号,但战争的阴影仍笼罩在每个人心头,未来的局势依旧扑朔迷离。

随着乾军如潮水般退去,原本激烈厮杀的狭道口终于恢复了平静。万民军成功地重新夺回了这片关键之地,然而他们并没有丝毫松懈,因为谁也不知道敌人是否会杀个回马枪。

崔古当机立断,迅速组织人手开始修缮受损的防御设施,并精心布置阵势,以防备乾军可能发起的突袭。士兵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紧张的气氛弥漫在空中。

与此同时,在一侧茂密的树林里,苏温言正带领着他的部队朝着开阔的平原方向行进。不久后,苏温言带着两万军队与正在追击的薛贵等人汇合在平原之上。

两军会合后的力量更加强大,他们毫不犹豫地对那些仓惶逃窜的万民军展开了猛烈的追击。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交错闪烁。不过万民军好在人数众多,而且在指挥下层层阻击撤退确实收到奇效,所以尽管是在撤离也没有溃退。最终,只有少部分万民军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成为这场战斗的牺牲品,而大部分则是逃回了狭道后方。

苏温言并没有下令继续强攻狭道口,而是选择了与远处的崔古遥遥相望。两人目光交汇,仿佛在无声地交流着什么。片刻之后,苏温言果断转身,率领自己的部队缓缓撤回了伯山大营。

崔古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但他并未急于撤退,而是决定就地安营扎寨,以观察局势的发展。毕竟,战争充满变数,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的走向。不过,为了确保安全,他还是将主力部队撤回了兰山,只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驻守原地。

两方第一次交手,苏温言略胜一筹,若不是崔古当机立断在狭道口稳住军心,那乾军也许就能大胜,但战场之上没有也许。双方在伯山和兰山又待了数日,崔古见乾军没有进攻的意图,便撤军回了兰山。而后又从兰山逐步撤军,撤回宁吉驻守。而后在崔古撤军之后,苏温言也带着部队撤回了骅州,与城中的赵国公泰禾相见。

苏温言率领着一众亲卫踏入了骅州地界,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县衙门前。当他迈入县衙大堂时,一眼就看到了正端坐在那里的赵国公。其实,这并非他们二人首次碰面,早在京城的早朝上,他们就曾有过一面之缘。然而,此时此刻再次相见,苏温言竟险些没能认出这位曾经熟悉的赵国公来。

凤舞九天之医妃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