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真应该厚着脸皮去跟亲戚朋友借点钱回来啊。
而那些准备搏一把的村民这会则是庆幸不已,幸好他们有远见,这下看来是赌对了。
没过多久,在村干部地组织之下,村民们有序排起了队,乡财政所的会计和出纳负责收钱登记。
“郑支书,一会儿你安排好人,把这些村民们好好编队,每个村干部负责带领一支队伍,后天咱们就得正式开始平整路基的工作了,这一天都耽误不得啊”。
听到这话,郑耀先连忙点头应道:“乡长你放心,这事儿包在我身上”。
“只不过……这修路需要的资金方面嘛……”,他稍稍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些许担忧之色。
李达康似乎看出了郑支书心中的顾虑,大手一挥,宽慰道:“别担心,明天一早,我就亲自去上头找领导汇报情况,争取尽快把资金给落实下来!”。
说到这,李达康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虽然乡亲们修路是没有工资的,但是伙食的话还是得由我们来解决,毕竟修路是个体力活,要是没油水的话时间长了可顶不住”。
“这笔钱就先由乡里垫上,等豆腐厂办起来盈利之后,再从豆腐厂的账上划扣”。
忙活了一上午之后,终于把钱收齐了。
除了少数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之外,绝大部分的村民家里都入了股,最少的十块,最多的有一千多块,全部加起来将近三万,情况比李达康预想的还好一点。
这是因为郑家村这个地方已经穷的太久了,好不容易有个脱贫致富的机会,村民们当然要紧紧抓住了。
况且李达康画的大饼那么诱人,别说这些没啥见识的村民了,就算是在李达康的前世,那些大学生参加工作之后,不也一样沉醉于老板画的大饼嘛。
李达康之前已经找人算过了,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大概需要四万左右,还要留一万留作豆腐厂的日常运转。
因为市里那几家大企业下的订单,不可能跟私人一样,每天结账。
而是一个月一结,这还是看在李达康的面子上,不然的话通常都是一个季度甚至半年才结一次款的。
这也就意味着豆腐厂第一个月是没有进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