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秘密和关联

不知此举是否会冒犯陛下。”

没错,张良此番到来是经"三英"合议的结果:一是代儒门祈福天地;二是动员官僚捐资赈灾。

然而这两点任务却卡住赢政的心口:

替人民向上天祈祷,无异于质问他皇帝的地位权威;请求百官效仿小圣贤庄,直接向百姓施舍救灾,无疑在直击秦国的脸上。

难道大秦自身解决灾情的能力不足以吗?还需要依靠官员们献资?

因此,得知这两个使命后,张良曾戏谑地向两位大师兄说:“是两位师兄打算让我去找圣人了吗?”

即便明白处境的微妙,张良还是接受了这次使命。

他朝咸阳宫方向迈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路上,不时与赢政相遇。

张良敛眉行礼,尊敬地致意,“子房,拜见陛下。”

看见张良,赢政略一颌首:“起吧。

寡人听说你们三位英杰都是温和有度,如美玉般儒雅,今日相见,确实如传闻所说。”

话题转向,他淡笑着提及:“很久不见了,子房。

时至今日,咱们从韩国别离后再也不易相聚。”

张良好似恭谨的回答:“确实如此,陛下。”

年少时的友情,此刻却是君臣身份的交流。

张良好奇的目光越过赢政与盖聂对视一眼,那些曾经熟悉的脸孔在现实中重燃。

赢政问道:“子房为何放弃在桑海圣贤庄研读圣人之书,迢迢而来此地?”

张良毫不掩饰道出实情:“一为了普天之下人民求天庇佑;二则为引导官吏出财济贫灾。”

这答复立刻让气氛冷至冰点,正如他曾预想的,赢政对这两件事显然不满。

赢政冷漠开口:“张良劳累了行程,想来心里必有许多未尽之处。

先回去歇息一阵吧。”

说完,不待张良回话,他已经转头离开。

若非张良实为张良,非儒家四大才子之一,那么秦始皇恐怕就只会让张良去阴曹地府里休息一番,而不会有如此的待遇。

"良儿感谢陛下的恩赐。

"

对于秦始皇迟迟的回应,张良并无急切的表现。

他已经预料到这样的回答,知道秦始皇不会当场直接回应自己。

同时,张良此时代表的是整个儒家,虽非秦始皇的宠儿,然而儒家思想在秦国的深远影响他是清楚的,尤其是在百官群体中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好在此次会面发生在密谈场所,秦始皇不大可能让儒家代表当着百官的面对他们有所暗示。

其实,这也给秦始皇留下了思考的时间,张良相信,尽管他铁腕强硬,但绝对不缺乏智慧。

祈祷之事也许会被接纳,儒家的姿态也会向其他学派展现皇帝的大度,可能对统辖各家学派带来积极效果。

而非让各家学派继续藏私,互存门户,隔阂与误解越积越多。

如同古圣贤所说:“真理在辩论中清晰可见。”

如能让所有学说齐聚一堂,无疑是理想的情景。

然而,如何让众多官员参与资助却是一大挑战。

这对秦始皇而言是难以接受的概念。

之前,颜政与他交谈过。

“就好比一家人盖房子,出资金理所当然应该是户主的职责,但如果有人要求妻子出份钱,小孩子也应该贡献力量,你作何想?”

颜政问道。

“那将是愤怒的回应,因为这人在无谓的事上干涉,且侮辱了一家之主。”

张良回答,“一家之中,应当由有力量者承担重责。

若要弱势的妻子孩子出资出力,便是极大的侮辱。”

然而,颜政强调,“道理虽然相同,目标却不在于榨取他们的财富,而是希望他们能树立榜样,以此告知天下,我等同属一家,呼吁普天下共同努力。

有困难时互助扶持,这才是关键。”

“秦国再强大,终究人力有限;百姓再弱小,众志却能汇成坚城。”

他接着说道,“秦国或许有能力救济百万人所需,而百万万人每人捐出一文钱的力量,也同样不凡。”

于是,“若是能够激发全民齐心捐赠,世界将会和谐!”

张良心中想着,漫步走进了风闻言逸的小院。

远远看去,章邯正站在那里。

当初始皇派他暗中查访小圣贤庄,两人的关系多少算不上秘密交往。

张良依礼节前行一步,“章邯将军。”

章邯看到突然来访的张良,有些惊讶,但他没立即联想到对方是个刺客。

张良在儒家中的威望不允许他在关键时刻扮演这样的人。

“在下唐突造访,专程拜访将军。”

他礼貌地道。

章邯微微点头回应道:“张良先生不是在桑海吗?何故来到咸阳?”

言及原因,他期待着回答。

“因东郡洪涝,特地前来请罪于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