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的龙颜微微一沉,目光如炬,扫过张华的面庞,似乎要洞悉他心中的每一个秘密。张华却依旧从容不迫,他知道,这场对话不仅是对他忠诚的考验,也是他智慧的较量。
张华微微一笑,回答道:“陛下,末世之说,实为臣对时局的忧虑。臣常思,国之兴衰,非一人之力,亦非一日之功。末世非指今日,而是指臣对那些不思进取,只图私利之人的忧虑。臣所写之诗,意在提醒世人,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晋武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知道张华非但不是诬陷,反而是在用诗来警示世人,提醒自己作为君主的职责。
杨骏却依旧不依不饶,他的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一丝挑衅:“张大人,诗中所言,似乎不仅仅是忧虑,更有对朝政的不满。”
张华微微颔首,他知道杨骏这是在试探他,也是在寻找机会对他进行打压。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杨大人,诗言志,歌咏言。臣之诗,乃是臣对大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朝政之事,非臣所能妄议,但臣坚信,陛下英明,定能洞察秋毫,明辨是非。”
晋武帝听后,哈哈大笑:“张爱卿,朕知你忠心耿耿,不必多言。朕也相信,你不会无端生事。至于朝政,朕自有分寸。”
张华深深一拜:“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晋朝的繁荣昌盛贡献绵薄之力。”
晋武帝满意地点了点头,转头对杨骏说:“杨骏,朕相信你也是忠心于朝,但不要过于疑神疑鬼,朕的臣子,朕自会明察。”
杨骏脸色一变,连忙跪下:“臣惶恐,臣绝无此意。”
晋武帝摆了摆手:“好了,都起来吧。朕今日召见你们,是想商议一下即将到来的科举大考,朕希望你们能为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张华和杨骏对视一眼,同时应道:“臣遵旨。”
在晋武帝的英明领导下,大晋朝的朝政逐渐走向了正轨,而张华的诗,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华面对杨骏的愤怒和晋武帝的质问,心中虽然一紧,但面上依旧保持着从容。他知道,这场风波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危及自身,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朝局的稳定。
他缓缓站起身,向晋武帝深深一拜,语气坚定而诚恳:“陛下,臣绝无此意。诗中所言末世,并非指大晋朝,而是臣对那些不思进取,只图私利之人的忧虑。臣所言末世,是指那些人心中的末世,而非我大晋朝的末世。”
晋武帝闻言,神色稍缓,但仍旧严厉:“张华,你须得明白,言语之间,不可轻率。朕虽不追究,但你需谨记,身为朝臣,一言一行都关乎朝政。”
张华再次拜倒:“臣明白,臣定会铭记在心。”
杨骏却不甘心,他见晋武帝的怒气稍减,便趁机进言:“陛下,张华此言,虽似无恶意,但言辞之中,难免让人误解。臣请陛下降旨,让张华在朝会上公开澄清,以正视听。”
晋武帝沉吟片刻,点头同意:“也好,张华,朕就给你这个机会,你当在朝会上,将此事解释清楚。”
张华心中一凛,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考验,但他也明白,这是他证明自己清白,同时也是展现自己智慧的机会。
数日后,朝会上,张华站在群臣之前,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诸位同僚,陛下,我张华今日在此,愿将我心中所思所想,一一阐述。末世之说,实非指大晋朝,而是对那些不思进取,只图私利之人的警示。我大晋朝,有陛下的英明领导,有诸位同僚的共同努力,定能繁荣昌盛,永世长存。”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的不仅是对自己清白的坚持,更有对大晋朝未来的坚定信心。朝会上的群臣,原本对张华有所误解的,也渐渐被他的诚意所打动。
晋武帝见此情景,心中也感到欣慰,他知道张华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便说:“张华,朕相信你的忠诚。今后,朕希望你能继续为大晋朝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张华再次拜倒:“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望。”
杨骏见状,知道自己的计谋未能得逞,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他知道,张华在朝中的地位,已不是他所能轻易撼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