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武当山下

浮云遮日,身在山林,自然不能够一窥全貌,张皓现在正是身在局中。

虽然长了一双能够看透几百年的眼睛,只是现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局面,已经被张皓折腾的面目全非,张皓也不能利用模糊的历史知识,去把握历史的脉络。

曾经的当之无愧的反元联盟的盟主刘福通,在经历了北伐失败之后,元气大伤。

东路军的残余败退至庐州之后,滞留不归。中路军败退的时候被元军截住去路,或降或杀,全军覆没。西路军则是一路北上,从东北流窜到了高丽等地,几乎没有返回的可能,也相当于“全军覆没”。

如此几十万大军如此惨淡收场,饶是在白莲教说一不二的刘福通,也要面临教中资深人士的指责,地位不稳。

同时经此一役,刘福通的白莲教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了问鼎天下的资本。

同时在元朝内部,王保保通过这次与刘福通的作战,确立了自己在军中说一不二的地位。

同时王保保也汲取了脱脱的教训,直接和大都的元帝来了一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徐州拥兵自重。

现在元帝也没有了当初召唤脱脱的底气,刘福通元气大伤,元朝也好不到哪去,只能采取安抚怀柔的策略。

至此在如今乱世,从群雄乱战开始,走出来定鼎天下的最后四强选手。

朱元璋、陈友谅、王保保、张士诚最终凭借实力和各自或大或小的“气运”杀入到了最后的战场。

目前朱元璋实力最弱,但是根据张皓的了解,现在朱元璋的班底基本已经就位。

当然,除了被张皓挖来的刘伯温,还有在“基层”干的风生水起的朱文正、沐英还有邓愈三名小将。

就连本身应该投入陈友谅的傅友德,也早早地加入到了朱元璋下属的行列,甚至还带去了七万精兵,让朱元璋实力大增。

其次是陈友谅,陈友谅继承了徐寿辉绝大部分地盘,实力迅速膨胀,再加上他自己耕耘多年,只是现在名气比之徐寿辉稍弱,但是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而王保保虽然坐拥庞大的元军力量,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王保保头上有大都元帝的“大义”压着,下面是被元朝压榨多年,民怨沸腾的劳苦大众,虽然王保保势力最大,他却反倒不足为惧。

最后就是自己的老爹张士诚,想到高邮的局势,本来老神在在骑着霹雳火的张皓,同样苦笑不已。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张皓现在只能这么认为张士诚的举动,自己的成长已经让自己的父亲有了不安全感。

这样的局势没有办法调和,如果想要抗争,反倒显得自己欲盖弥彰,刘伯温给自己的建议,只能是置身事外。

所以张皓这一次一方面是为了历练,一方面是为了一劳永逸地搞定逍遥子这个麻烦。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躲避来自高邮的纷争。

刘伯温为张皓分析了当前战场上的形势,朱元璋的势力已经慢慢成熟,集庆府城高水深,如果朱元璋不出昏招,张士德断无可能短期内拿下集庆。

所以这次西征必然难以建树,已经“功高震主”的张公子最好将这次出征的机会让出来,方能避免与主公矛盾的扩大。

张皓乐得清闲,便将心思全部扑在了武道之上,毕竟自己哪怕一丁点的提升,将来在战场上就能多一分活命的胜算。

但是张皓心中依然有担忧,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张皓对于梦中一世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

张皓好像记得三叔张士德就是在西征集庆府的时候,被徐达所擒,最后宁死不降。

但是现在大周军队的战力早已经今非昔比,而且朱元璋的战力还略有不足,三叔即使拿不下集庆府,自保绰绰有余,相信三叔不会再重蹈当初的覆辙了。

张皓坐在霹雳火的后背上,看似面上波澜不惊,心中却早思绪万千。如今的局势和他身后那么多人的利益关系,容不得他不管不顾。

当初坐在小院中晒太阳,那样无忧无虑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张皓默默地叹了口气。

至于张皓为何如此高调,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因为张皓的身份使然,王保保投鼠忌器。

毕竟大周十几万大军的兵锋,随时都可能指向王保保。而且张士诚和朱元璋大打出手,王保保乐得在旁边看他们“狗咬狗”。

不对,应该是“两虎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