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各衙门堆积了几年的事情,眼见着一件件在飞速变少,而地方上的知府知县老爷们,坐堂办公的时间终于多于宴饮时间。
那些原先将政务全都交给幕僚师爷与吏员的官员,也开始亲自过问与处理政务了,有的人甚至深入百姓当中,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声音,从没下过的乡镇也开始时不时地去看看了。
京城,正月刚开完年度规划会议的时候,有少量所谓清流官员上疏弹劾方从哲重新开启张居正的考成法,必将导致党争加剧,从而进一步加速大明朝局的动荡,请求皇帝驳斥方从哲的题本,并且将方从哲罢官夺职。
收到弹劾题本的朱由校,并没有直接丢在一边不管,而是让东厂先去了解下这些人上疏的目的,除了单纯反对被考核外,是否还有幕后之人操纵。
朱由校很想看看是谁头那么铁,刚杀鸡儆猴了几波官员,是谁还敢顶风作案,挑战他朱由校的神经。
东厂对零零散散上的题本进行认真调查一番后,并没有发现有幕后之人,这些闲散惯了的人纯粹是无法接受突然被加上一道紧箍咒。
而这些人的来源多是科道言官,一贯清贵的翰林反而不多,不是他们不想上题本,实在是他们现在忙得不可开交。
翰林院里的人一部分调任它岗,其中不少有野心之人年前选择了申请就任地方,一部分被选入编写神宗与光宗实录,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负责汇编阳明心学,剩下的人则被安排去抄录《永乐大典》。
实录与阳明心学可以慢慢编,但《永乐大典》却是要在朱由校新建的琼华宫落成前抄完。
时间紧任务重,不到一年的时间要抄录完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字数高达三点七亿的《永乐大典》,虽然朱由校允许他们用钢笔抄写,但工作量还是非常的庞大。
朱由校让翰林院抄录《永乐大典》,一个是给这些闲得蛋疼的翰林清贵们找点事做,另一个则是弥补前世《永乐大典》大多失佚的遗憾。
对此,朱由校还专门问了前司礼监掌印卢受《永乐大典》是否有一份作为永陵的陪葬,得到了他的肯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