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议修三大殿(二)

自此,朱由校贪财的名声,就这样被传了出去。

对于反对重修三大殿的原因,朱由校除了因国事的确艰难外,还有就是觉得实在没有必要,他已经完成了登基与大婚,至于早朝,他能平均做到一月一次就不错了。

明朝中后期之后,早朝早就变成了一种礼仪与互相攻击的党争工具,能解决的大事少之又少。

真正的大事决策,大都是与事情关联的一些官员协商后得出,比如西南土司平叛参会的是内阁、兵部与户部,重修三大殿则是内阁、工部与户部,两者都与吏部、刑部、礼部、督察院、大理寺等衙门无关。

早朝人多,或许会有其它不同的思路,但大都都是外行瞎干涉内行,你一句我一句,一上午结束了,啥事都没解决。

对于这种低效的决策方式,掌握有现代人思维的朱由校自然是非常反感的,简直是在浪费他的生命,有时候朱由校实在搞不懂崇祯为何那么痴迷于早朝,甚至还时不时有午朝与晚朝。

把办事的人都拘于一处打嘴仗了,哪还有人去办事。

反对重修三大殿,朱由校除了上面几个原因,还有基于换一种建筑风格的考量。

后世的朱由校实地看过紫禁城的三大殿,说实话,除了惊叹于木质建筑的宏伟外,实用性实在不高。

但现在就将三大殿换成其它的风格,肯定会遭到绝大数官员的反对,既然如此,何不干脆不修了,等官员们的观念转变后再来谈论重修三大殿的事情。

此外,朱由校对于工部两千万的预算也是反对的主要理由之一,现在的朱由校可不是历史上的朱由校,虽然他深谙成本核算之道,但他可不想学历史上的天启帝自己亲自下场,参与三大殿的建造当中。

除了赢得一个沉迷于木匠活的木匠皇帝的昏君称号外,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名声。

而且,刚修完三大殿,他就挂了,连享受都没来得及享受,全便宜了崇祯这个二货。

挡人财路者,如同杀人父母,朱由校可不想继续拉深官员们对他的仇恨,既然李长庚愿意跳出来给他背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