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几经反转之下。
嬴政终究还是先占了一城。
许尚也给予认可的道:“小赵很不错,心若磐石,丝毫没有因为劣势出现慌乱之态。现在内圣之辩,小赵逼的乐正氏连退两步,后续的外王就会压力少上很多。”
内圣外王乃是息息相关的整体学说。
如果乐正氏于内圣方面做到了全无敌。
对应的外王也会显得压迫感十足,乃至于同样无懈可击。
反之。
那就有点尴尬了。
忽的。
陈平有些感叹的道:“夫子,不知刚刚那位大儒子思齐,为何会那般失态?”
许尚笑笑:“因为他是思孟学派,正所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在孟子看来,尊亲仁孝,乃是世间最重要的品德,没有之一。”
“另外在【孟子·离娄上】载有明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绝对是广为流传,深刻人心。”
“并且在孟子提出的五伦观念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其中父慈子孝,乃是排在绝对的第一位,不容置疑。”
“唯有人人亲其亲,长其长,方可天下平……进而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也就是尧舜之道,惟孝悌尔矣!”
“遂孟子在与梁惠王的会面中,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应当:申之以孝悌之义!”
“也就是请君王开办公学,再鼓励私学,务必把孝悌的道理和重要性,传授给百姓知晓,唯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社稷安稳。”
……
孔孟之道,都把至孝视作绝对的核心。
亲亲尊尊,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
却道尽了儒学的全部精髓,以及他们的治世理念。
也正因此。
孔子和孟子才会那般的重视至孝。
直到法家的出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毫无疑问。
单行至孝,不如儒法并重。
这是无可指摘的。
所以。
乐正氏公然表态,在至孝方面选择止于至善。
此乃明智之举。
当然。
乐正氏能够这般果断的下达决策。
其实许尚是有点小意外的。
因为狠心抛弃过去的先贤至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遂,许尚表示他要在心中对乐正氏聊表敬意,确实是个人物,无愧于稷下名儒的风范。
“这个子思齐,既然这般主张至孝轻法……又走的是什么民意路线……”
华阳太后扫了眼远处的子思齐,道:“想来必是腐儒无疑!”
“诶!”
许尚附和:“秦夫人好眼光,有见地,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他同样觉得子思齐是个腐儒,八九不离十,没跑了。
华阳太后闻言轻笑出声。
惹得扶苏和屠雎也都开怀不已。
嬴政的占据上风。
让他们一方尽显轻松之色。
反观子张正和子思齐等人,周身气氛那真是紧绷到不能再紧绷了。
台上。
“庄子于【天下篇】有言: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源于一道!”
乐正氏开始为外王篇定下基调。
尽管他现在已经处于了明显的下风。
但他依旧会全力以赴。
“正所谓治人当先修己,修己可治于人。”
“仁人之治,上行下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只要君王能够至德保民,再以内圣教化万方,擢选官吏,定能让天下归心,直至推己及人的达到外王之境!”
乐正氏的这几句话很简单。
君王应当最先克己复礼,内圣修身,方具备治政的资格。
在达到内圣的标准之后。
上行下效。
再以内圣德化为标准施政。
君王便会犹如北极星一样,只需安于其位,官吏臣民自然而然的就能围绕着他运转。
如此。
内圣便成功转化为了外王。
盛世当临。
万民乃安。
乐正氏想了想,又补充道:“孔夫子在【论语 - 为政篇】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固然当下的大秦,应该采取先德后法,外儒内法的国政方针,为了促进关中和中原的融合,巩固一统嘛!”
“我可以理解……但我必须要说,若为长久之计,大秦就不能太过依赖于政令和刑罚去规范民众,以吏为师纯属误国误民,那样固然能够治世,却也会让百姓毫无廉耻之心,只因畏法却不明德,这是万万不够的。”
“然九州之大,民众已达两千七百万之巨,总有秦法兼顾不到的地方。”
“那么百姓就会因为毫无廉耻之念,再投机做了坏事,逃脱惩戒,进而不断生出侥幸之心。”
“若哪一天他们被秦吏抓住了,遭受了刑罚,他们也只会觉得是自己时运不佳。”
“故,若想盛世莅临,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皇帝就必须放弃【以吏为师】的念头,当转为修身内圣,主动成为万民之表率,再用德化和礼仪去引导百姓明断是非,心生廉耻,直至推及出内圣外王之道。”
“方可让大秦绵延一世,二世……乃至于万万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