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仰视的目光

呸!一群连犬日的达子都不如的渣滓!整天只会对着上头溜须拍马唱颂歌,要真是皇爷爷没能挡住达子,只怕最先帮着狗达子祸害老百姓的就是这帮孙子。

还是咱们皇帝爷爷好,别的不说这本村张大牛家的小子,临村李二桩的叔伯兄弟原本当兵去了都以为回不来了。依着旧例可不就是要一辈子做军户了,哪能得回呀?家里都拿他们当了死人。

小主,

官府贴了告示有去过县里看到的还说会陆续放人出军户,也没人信。从来只听说过进了皇宫有放出来的老年低品宦官和宫女子,哪有听说过军户放人出来的?

可不过是两年多时间还真回来了,不仅人回来了,还牵了牛车带了好些各色皮子啥的回了。听说当兵这些年还得了好些赏钱,老远就能听到钱褡子里叮叮咚咚的响呢!

就这,上门给说媳妇的都没停过。听说那两小子还识了字,村里有个张家长李家短的也都不找族长评理了,都来问怂汉子了。

也有懂律法的说当年永爷乐推翻建文爷的靖难之役就是说建文爷违反了太祖皇帝爷爷祖制定下来的祖制,说是“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啥啥的。

可咱小老百姓就不懂了,明明知道旧制不好用,干嘛就不能打破他呢?祖上定来的规矩就一定是好的?俺祖上是种地的,传到俺这一代没地可种了,俺学门手艺求口饭吃是不是就违了祖制了?扯蛋嘛不是。

朝廷百官对革新之事意见不一,建文朝革新失败的后果太为惨痛了,这种教训大家谁都知道,可是谁都不敢轻易提起。而百姓们私下里议论又登不上庙堂,几乎不在官员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官员眼里,自古就是食肉者谋,小老百姓就安心听朝廷摆布就好了,不需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果说有,那就是朝廷需要百姓们围了鸿胪寺揪了番使出来厉声斥责时小老百姓就要及时响应,还不能过了度,否则朝廷还要拿问治罪不可。

虽然大家都知道不改革似乎就很难“中兴”,而改革就会遇到违背祖制的槛。按照于谦、王直几人原本的建议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改,改得好就推行下去,改不好就再调整。

就这,被朱祁钰给否了,理由是革新影响重大,要保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

小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活了这么些年就没听说过还有这么个说法,朝廷掌握生杀大权,用得着朝廷对百姓有信誉吗?没有又能怎么样?草民,知道死字怎么写吗?来,本官老爷安排个小吏差遣个衙役下的帮闲教教你。

要搞清楚,不是随便哪个百姓都值得朝廷动手的。

比如说闹腾厉害的,随便让衙役安排几个帮闲栽弄个嫖妓死就好了。屈死你不说,还要让你死得没尊严,让世人嘲笑才行。过几年人们就会忘记你,忘记所有的真相,只会记得朝廷宣传的内容,往后还要让你子子孙孙抬不起头来从出生开始一直屈辱到死。

碰上有名头刺头那就更简单了,不过是栽赃而已花样都不用另找。当年山城就抓过一个做状师的秀才,栽赃他嫖妓不付钱就足够污了他的名声了。都不用另外再栽赃他有意玷污良家女子什么的,轻轻松松就能把人折腾个欲死欲仙不说还顺势勾除他的功名,现在莫不是人还在京城里做些抄抄写写的谋生……

百官们对于这个皇帝整日里张嘴就是百姓、万民的难免有些抵触情绪,这么能装比我们当官的还会做秀,这不是恶心人吗?…错了,这简直就是恶心官呢!真真不是嫡子!

不得不说众人对于景泰皇帝革新的决心认识还是不足的,最初时难免有看热闹的想等事情闹到不可开交时再跳出来混水摸鱼,只不过经过几年革新以来多起风浪 皇帝陛下都能见招拆招解决了问题,这也就没有其他对策只能老老实实先办差再找机会。

皇帝唱出“前世不修,生在九洲”的消息很快被解读成了多个版本在京城的官宦圈里流传,其中最为可信的就是皇帝对于百官的革新工作力度和工作热情表示不满。

至于这个不满的来源,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景泰朝廷搞革新使绊子的人不少,革新影响太多人的利益了,朝中大臣除了于谦这种清廉的,王直、王文这种正直的,武将和勋贵就很不愿意。

因为对塞北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好吧,都没正经打就依靠下三滥的手段击溃了也先大军,景泰朝廷对于塞北的牧民自胡濙上任北疆总督之日起就开始彻底由征转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