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王大山就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唤醒。
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一想到今天还有许多关于翠谷村发展的事情要处理,便迅速从床上坐了起来。
秀兰已经在厨房忙碌,炊烟从烟囱袅袅升起,飘散在清晨的空气中。
“大山,起来啦,快来吃早饭,一会儿还要忙呢。”
秀兰一边往锅里添着柴火,一边扭头对王大山说道。
王大山应了一声,简单洗漱后,来到饭桌前。
桌上摆着几个热气腾腾的红薯和一碗玉米粥,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
王大山端起碗,大口喝着粥,脑海里却在想着昨天游客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村子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秀兰,你说咱们村的编织文化,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兴趣呢?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愿意学编织手艺的越来越少了。”
王大山放下碗,一脸忧虑地对秀兰说。
秀兰停下手中的动作,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得让年轻人看到这手艺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前咱们靠种地和编织,也就勉强维持生计,现在搞旅游了,要是能让编织品卖上更好的价钱,说不定年轻人就愿意学了。”
王大山点了点头,觉得秀兰说得有道理。
吃完早饭,他便来到了村子里的编织厂。
编织厂里,工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竹条在他们手中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王大山找到老张,和他商量起如何吸引年轻人学习编织手艺的事情。
“老张叔,你看现在村里年轻人对编织这手艺都不太上心,这可不行啊。咱们这编织文化,传承了好几代人,可不能在咱们这一代断了。”
王大山皱着眉头说道。
老张叹了口气,说:“是啊,王支书。现在的年轻人,都想着出去闯荡,觉得干这个没出息。咱们也劝过不少次,可都没啥用。”
两人正说着,小李走了进来。
小李听到他们的谈话,也凑了过来:“王支书,我倒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搞个编织培训班,专门针对村里的年轻人,不仅教他们编织手艺,还教他们怎么把编织品卖出去,让他们看到这行的前景。”
王大山眼睛一亮,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小李,你这个想法好啊!咱们可以请村里手艺最好的师傅来教,再找一些懂市场的人来给他们讲讲销售的知识。”
说干就干,王大山立刻召集村干部,一起商量编织培训班的具体事宜。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先在村里发布通知,鼓励年轻人报名参加。
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还决定给参加培训班的年轻人一些补贴。
通知发布后,村里的年轻人反应不一。
有的年轻人觉得这是个机会,愿意尝试一下;但也有一些年轻人持怀疑态度,觉得编织这行没什么前途。
王大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