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的记载,完全是为了给皇帝一个面子,美化一下而已,真实的现场是怎样的?明景山上根本就没有寿皇亭这一建筑,只有四间殿,寿皇殿、永寿殿、观花殿、观德殿,其中的少年宫就是以前的寿皇殿。这里距离崇祯皇帝上吊的位置相当远,两者混为一谈,有点说不过去。毕竟现代人见到的,都是乾隆年间修建的。
明朝的很多记载都是清朝写的,很有可能是根据清朝实际情况而写出来的。
马小帅记得非常清楚《甲申传信录》,这里面说的巾帽局自缢而死,写的这个人呢是钱帜。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投降,危险时刻,想逃出去恐怕是不可能,实在没办法了就是,来到景山,选择上吊,这个说法也有漏洞,3月21日,景山上发现的崇祯尸体,死在巾帽局,这里距离景山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也不太可能。
马小帅提前就来到了煤山,看看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历史上崇祯皇帝虽然是死了,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偏偏留下了疑问。聋道人写的《遇变纪略》,说崇祯皇帝三月十八日,通过东华门直接给跑了。
《烈皇小识》写得又不一样,说是李自成进了北京之后,过了三天,发现崇祯皇帝和王承恩自杀了。《甲申纪事》记载的雷同,可以基本上确定,李自成是19日进入北京的,22日才搜查到了崇祯的尸体。
马小帅觉得问题大了,如果说崇祯皇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皇宫的地方并不大,李自成肯定要对整个皇宫搜查一遍,为什么用了三天的时间才发现尸体?
问题是你就算是发现了尸体,你怎么确定?这就是崇祯本人,面部被长头发盖住了,现场的人也看不清楚,这是不是李自成在造假,崇祯皇帝逃出了北京?
马小帅就在煤山安静的等待,如果真的是李自成进了北京城,没有发现崇祯的尸体,自己就没有办法做天下,就必须搜查,找不到了。
就像《遇变纪略》所写的,崇祯皇帝逃跑吧,带着自己的太子,李自成找不着,就用了一具尸体,谎称,崇祯皇帝上吊自杀,这种概率也是存在的。
朱三太子在康熙年间是被找到了,就是一个教书先生,问题是清朝政府并没有通过儿子找到崇祯皇帝,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历史记载的有问题。
毕竟崇祯皇帝死了之后,南京很快就有了新皇帝,满清政府进入北京之后,究竟是崇祯皇帝死在了路上,还是死在了北京,这样又多了一个谜题,毕竟很多人要吃饭呀。
明史·庄烈帝写得确实,崇祯非常好,至少死的时候遗言非常的不错,但是记载的遗言和明史不一样。
马小帅记得非常清楚赵士锦的《甲申纪事》,写的就是王承恩在崇祯的左手上写下天子二字,当时的崇祯穿着蓝袖道袍,红色的裤子,一只鞋,另一只光着脚,头发非常乱。问题这是一个当时见到的太监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