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建文帝求援之路"

季五中,朱元璋的侄子,在建国初期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季五中曾抚养过耿景隆,因此耿景隆得以称朱元璋为“叔叔”,并成为皇室家族的合法成员。

朱元璋对他抱以厚望,并时常督促他勤加学习。耿景隆并未辜负他的期望,他广泛阅读军事战术书籍,展现出了一位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华。

战场上的一些经验应该能让他的才能更加闪耀。耿景隆脸色白皙,圆脸上现在却添了一块青紫的瘀伤,宛如被打翻的酱菜盘一般。

他试图转移责任,解释道:“陛下,燕帝善于运用士兵,如同神明一般。我无法战胜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是泰晓王选错了人,我不配与燕帝为敌。”

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间谍或无能之辈,所能找到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朱棣的实力过于强大。

随后,朱元璋将目光转向了建文帝。

建文帝,习惯了特权的日子,从未遭受过如此公开的羞辱,感觉脖子上像是被火烤一般,无法抑制因挫折而涌出的泪水。

毕竟,他还是个少年。

朱元璋目睹这一幕,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作为一个皇帝,必须具备策划和果断判断的能力。有时候,策划并非必需;皇帝只需找到那些懂得策略的人,并委以重任。这便是所谓的“做出判断”。

例如,金邦可能在策略上并非出类拔萃,但他懂得如何识别人才并做出决策。他能够培养出韩信和萧何这样的人才。然而,现在的继任者在“策划”上已经显得能力不足,甚至在“做出判断”上也显得犹豫不决。他除了焦虑地出汗,似乎无所作为。

他愤怒地斥责道:“你还有什么好生气的?你只会生气。思考一下你应该做什么。”

建文帝擦去额头上的汗水,语气坚决地说:“无论如何,燕帝进犯首都,这是明显的叛乱行为,破坏了我们祖先制定的法律,对天地犯下了大罪,为未来的叛乱行为树立了恶劣的先例。他的统治必将导致频繁的战争,削弱我国的国力。陛下,请下令剥夺燕帝的封号!”

此刻,他深刻认识到,必须趁朱元璋对他尚存感情,趁尚有能力压垮燕帝之际,果断采取行动。

在朱棣的统治下,大明帝国的疆域一度扩展至惊人的数百万平方公里,远超现今的国土面积。由于管理不便,加之地域过于偏远,大量领土已难以掌控,但在永乐年间,明朝的领土面积达到了历史巅峰。

它被誉为“永乐盛世”。

他在登基后,对那些被剥夺封号的王爷进行了追封,甚至为自焚而死的朱柏更改了谥号,赋予了一个更为恰当的名号。

这些话传入大殿,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仿佛连针落地的声音都变得异常清晰。

建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这个背叛国家的恶棍,怎么能够创造出一段黄金时代?这太不公平了!朱柏心中的不平之感顿时得以平息;显然,他的三哥才是真正具备治国才能的人。

朱棣即位后,对历史记载进行了谨慎的修改,力求塑造出自己忠诚于朱元璋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本身也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创作了大量诗歌,只不过这些诗歌多是对孝顺美德的赞美。他的诗作中充斥着诸如“陛下对我慈爱有加!我的即位乃众望所归!”之类的宣言。

朱元璋与朱棣的目光相交,短暂地对峙后,二人不约而同地移开了视线。

嗯,这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情势。

小主,

朱棣即位后,他恢复了祖先的传统,并汲取了建文改革的若干有益措施,然而,这些改变并未得到朝廷和人民的高度认可。据说,荆南战役造成了近四百万人的生命损失。倘若不是因为内部的纷争,这些生命或许可以得到拯救。朱元璋或许从未预料到,他本想庇护的无能之子,最终竟变得如此无用。不管怎样,在选择继承人方面,朱元璋显然失败了。若他选择了朱棣,历史可能会有不同的走向。

建文帝的双手紧握成拳,似乎要将肘部嵌入地板,他努力为自己辩护,声音中带着几分绝望:“陛下,请赋予我一次新的机会。我方才遭遇武人的围捕,既然天意助我清除障碍,我定会在大事上取得成功。”

尽管燕帝确实有所成就,但他本质上是个阴谋家,如何能够被信赖,承担起重任呢?

他从未像此刻般深刻地感受到危机的临近。他作为太子的地位摇摇欲坠,悬而未决的命运取决于这场动荡的最终结果。就在朱棣即将开口之际,一人打断了他的话,退了几步。

与朱棣关系密切的刘帝及其他长辈愤怒地反驳道:“陛下,燕帝朱棣的诗作虽少有赞美您成就之词,但他恢复了祖先的传统。他显然是一个纯粹的孝顺之子,而非阴谋家。

他之所以起兵叛乱,实是出于无奈。若非如此,或许我们所有人都能与陛下安享晚年。”

“确实,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领土扩张,缔造了永乐盛世,成就了一系列辉煌的业绩。”在了解到朱棣的显着军事成就后,他们心中争夺皇位的野心被彻底浇灭。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道明确的抉择:是支持建文帝,还是拥护朱棣。对于许多王子而言,他们的选择已然明确。紧跟失败者将无路可走,而拥护胜利者或许能赢得一线生机。

燕帝朱棣心中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交织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惊异。他看到,不仅那些熟悉的面孔,甚至包括那些平日里不太亲近、交流甚少的兄弟们,此刻都纷纷跪倒在他脚下,恳求他的宽恕。

他感到难以置信,心想,时光荏苒,自己竟然成了众人捧月的对象。

画面继续切换,第三位皇帝的形象渐入眼帘。

在大殿之中,建文帝朱允炆双膝跪地,恳切地请求皇帝援助,以削弱亲王们的权势。

与朱棣关系密切的刘帝和其他长辈也伴随在他身旁,一同跪地求情。

殿内的其他皇帝和贵族静静地目睹了这一幕,他们的目光和听力都沉浸在眼前的一切中,随后他们也纷纷跪下,但保持了沉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他们谨慎行事,不敢引起任何骚动。此刻,谨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