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目录,很多古代人都蒙圈了。
什么集合、条件、量词的。
这些合在一起怎么就看不明白了呢?这和算学有什么关系?
幸亏有系统翻译,不然是哪几个字都不知道。
有的人眼前一亮。
魏晋时期,刘徽: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有点意思。
明朝,徐光启:现代数学?
清朝,康熙(惊讶状):这些东西和他看过的一些西洋玩意儿有点像。其实它们也没多大用处啊。后世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公开给民众,让他们都知道呢?蛮夷人的东西,没必要学吧?
清朝,雍正:之前我大清是不允许西方所谓的科学进入大清的,难道这就是大清灭亡的原因?
林老师继续讲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集合。”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集合的定义:一般的,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集。其实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
林老师的这一大段话,让古代的数学家们也有点懵,不知道后世怎么会造出来那么多新词。
难道古代的算术已经被后世人摒弃了吗?
还有这些奇奇怪怪的符号:1、2、3......A、B、C、a、b、c,都是些啥啊?
看到阿拉伯数字的出现,有的朝代有了反应。
唐朝,李世民:咦,这不是之前跟随佛家经文一起来我大唐的文字吗?我记得好像是西方印度人的。说是表示数字,便捷实用。我看过,这种书写方式和我大唐的相去甚远,而且极易出错,最后大唐没有采纳。怎么后世反倒用上了?我们的筹数呢?
元朝,忽必烈:我们有筹码,为什么要用这玩意儿?
明朝,徐光启:是因为看着简单所以换了吗?我当时翻译西方书籍是直接译成汉字的。
古人的思维发散到了各处,这堂名叫“数学”的课带来的东西和之前太不一样了。
林老师已经讲到了其它地方:“若元素a在集合A中,就是a∈A,不在则称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