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解中,各朝代的人带入了自己所处的时期,想了一下他们时期的乡下,很多地方确实能够和这篇文章中讲到的内容对上。
秦朝,秦始皇:原来这是研究乡下社会的的书籍啊,里面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听起来还是挺重要的,能给我治理国家提供一点思路。
唐朝,李世民:关于这个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虽然没有详细讲解,但是我大概也能窥探一二, 这本书我要好好看看。
北宋,赵匡胤:往细了想,虽然乡下还在一国之内,但是如果单独看它,也是一个小国家了,是这个意思吧?所以说嘛,社会的构成真的是复杂。
北宋,王安石:我觉得我需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说不定能对我有所帮助。
明朝,朱棣: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这个角度倒是新颖。
还没完全消化完“乡土本色”这一部分,宋老师开始了“文字下乡”这两章的讲解。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看完关于讲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这一部分,很多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西汉,刘彻:所以达官贵族也没什么好瞧不起农民的,人家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像我,能当上皇帝也是有一个好时机而已。不过我确实不爱种地。
唐朝,杜甫:是这个理啊,城里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其实乡下人很多都用不上,他们彼此熟悉,只要简单地交流就能过好了。他们没有城里人的学习环境,所以在城里人看来很蠢,但是城里人去到乡下呢?他们不也是很多事都不会做。
普通农民的感触最大,他们从下乡进城,很多时候会被城里人笑话,觉得他们笨,他们也觉得自己笨。
可是这堂课告诉了他们,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没有学城里人学的东西,不能因为他们不识字就说他们愚蠢。
接下来的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听得他们一愣一愣的。
理解能力强一点的已经大致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了,但是有的人已经被作者绕晕了。
秦朝,秦始皇:以前觉得种地的人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东西,可是在了解了一点后世之后,感觉还是得让他们知道一点知识,愚民这条路可能真的行不通。
西汉,刘彻:哎,后世人写文章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