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师:“全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观点,这句话是进入全书的一把钥匙,要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秦朝,秦始皇:有乡土性是因为我们看重农业?

唐朝,李世民:民以食为天,因为这离不开土地啊。

各朝代的乡下人:我们知道我们是社会的基层了,但是为什么要说我们土头土脑的,有一种骂人的感觉。

宋老师:“费先生指出,Z国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但从基层看,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看,农村乡下人才是主体。”

北宋,赵匡胤:嗯~这样说也是没错的,虽然发展了商业,但是最基本的还是农民,没有农民,吃不饱饭的话还发展什么社会?

宋老师再次放出一段正文:【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Z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宋老师:“乡下人的土气是怎么来的?费先生的看法是他们离不开泥土,以种地谋生,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产生的。乡土本色的典型表现有守着庙宇讨生活,世代以农为生,依赖和崇拜土地。”

秦朝,秦始皇:西伯利亚是哪里?这个地方是不是也可以种地?

西汉,刘彻:土气要怎么流动?这东西还可以流动?

唐朝,李世民:好像有点理解他的想法了,乡下人基本上一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不怎么离开那一片天,人流动不了,这份“土气”自然就不流动了。

元朝,忽必烈:这,汉人好像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以前虽然也种地,主要还是在草原上放牧。这研究的是哪一部分乡下人啊?

各朝代的乡下人:守着土地讨生活是我们的传统,离开土地了我们也没地方去啊!虽然这个土气听着有点藐视我们的感觉,但是土气就土气吧,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

宋老师:“乡下人生活的常态是世代定居,迁移是变态。”

东汉,班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要不是迫不得已,应该不会有人愿意想时不时长途跋涉地搬家。

明朝,朱棣:纵观历史,确实是只有出现重大事件才会迁徙。

宋老师:“乡下最常见的社区单位是村落,村落的特点是村子之间相互孤立和隔膜,但是村内的人相互熟悉,这样的乡下社会被费先生称为熟人社会、乡土社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